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约车是否高端不由政府决定

2016年04月29日 11:31   来源:法制日报   叶 泉

  网约车到底是不是高端服务,是不是大众出行方式,应该说这个问题市场已经有定论了,无需再争论

  审查司机身份、要求“下架”优惠、按非法营运查处……近期,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密集对网约车开展整治。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各地的举措是规范还是打压、管理办法何时出台等,引发市场各方关注。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称,网约车应该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如果把网约车当成基本出行方式,可以说是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出了问题,希望管理条例落地越快越好。

  交通部看不上网络约车,地球人都知道。“从私家车永远不许成为专车”到“要给这种服务(专车)一个合法的出路”,交通部有关负责人口中的“永远”没超过一年。事实证明,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乱发言,结果会尴尬。如今,交通部又出来了这么一位“知名不具”的负责人,在管理条例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就先把网约车架到了“高端服务”的危楼上,看来是想抢先给网约车这种服务定个调子,先弄它个“高大上”再说。

  然而,如果说交通部上一次的表态是因为不了解市场,那么这一次的表态就是不懂市场了。网约车是否高端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由政府决定的。

  网约车是在“互联网+”这样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业态,当政府部门意识到这个市场,并因为它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试图规范它的时候,其实这个市场已经形成了,所以网约车是高端还是低端,是大众出行方式还是少数贵族人群才有权利享受的出行方式,这个定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我发育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强行拔高这个市场定位,是否可行呢?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个谱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论断。这里的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作用的全新定位,意在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要坚持市场第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给市场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当然,强调市场作用,并不是说政府“无为”。政府对市场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也就是说,政府要当好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这话说出来很容易,其中的道理相信交通部的负责人们也都懂,但是只要一遇到具体问题,一动手操作,就忍不住会越位。个中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我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面对市场,政府部门就像个大家长一样,只要看不惯就想伸手,就想管。

  二是太相信权力的力量,认为只要是权力介入,很多事情都能搞定。但从最近的经济情况看,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已经证明:不尊重市场规律,不相信市场规律,权力也会无济于事。

  网约车到底是不是高端服务,是不是大众出行方式,应该说这个问题市场已经有定论了,无需再争论。现在交通部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给“妾身未明”的网约车一个合法的身份,为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一个合法的依据,至于其他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心地交给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我们的政府部门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与市场打交道,懂得权力运行的边界和适度的谦抑。最后,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做结尾吧: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规范网约车别总想着杀鸡儆猴    2016年04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