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羞辱环卫工”可耻 愿劳动者被这个世界温暖相待

2016年04月22日 15:00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我不扔,你有工作吗?”面对辛苦扫地的环卫工人,福建厦门市一位吃零食的女孩儿竟说出这样的话,她往地上扔瓜子壳,朝环卫工扔香蕉皮。(4月20日《海峡导报》)

  这位环卫工的遭遇,只不过是环卫工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环卫工不仅难以得到尊重和社会认同,反而会承受五花八门的傲慢与偏见。“零食姐”乱扔垃圾在先,辱骂环卫工在后;失范行为不断累加和升级,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年轻人精神世界的荒芜甚至杂草丛生。

  “我不扔,你有工作吗?”看似简单的语言,却隐伏着多重不良社会心态。对环卫工的辛苦无动于衷,在环卫工劝诫之后依然我行我素,这种麻木与鲁迅笔下阿Q的麻木毫无二致;更为关键的是,当这位女子可以为自己的失范行为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对环卫工的冷漠也就上演了。

  伴随着社会变迁,从群居到单门独户,从安土重迁到社会流动加速,人们逐渐脱离了血缘、地缘等传统联结纽带,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人际关系干燥化,一摩擦就容易出火;“羞辱环卫工”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将这种社会新变化呈现出来。 “羞辱环卫工”利用自上而下的歧视,建构自己的阶层身份和优越感;这样的“高人一等”,往往以损伤他人基本的体面和尊严为代价。

  在以财富、权力、声望为主要指标的社会分层体系里,环卫工无疑处于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当先天的“出身论”裹挟着后天三六九等的人格分化,环卫工“低人一等”就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环卫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环卫工工资待遇微薄、社会保障匮乏;环卫工作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大都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中老年人,他们既缺乏人力资本,又缺乏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当环卫工难以“体面劳动”,自然就难以“活得有尊严”。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不以财富论英雄,就能避免用金钱把社会成员分等级、贴标签;有着起码的素质修养和基本的道德准则,那么他无论身处社会的哪一阶层,也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有钱就觉得高人一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人们在生存生态上存在差异是一种正常现象;尽管如此,每个劳动者在基本的权利与尊严上却是平等的。

  “辱骂环卫工”犹如一面镜子,观照出一些人精神世界的贫乏与苍白。每一个脚踏实地的劳动者,都值得这个世界温暖相待。改善环卫工的生存生态,不仅需要公共财政提供制度护佑,也离不开民间的人文关怀。在细节上多一些关心,在语言上多一些呵护,环卫工才能在心灵上多一些温暖。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