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切忌无知无畏

2016年04月21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   张 贺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到海外旅游,每到一地我尽可能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看得多了,自然会有比较。有的博物馆藏品丰富精美,历史内涵丰赡,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而有的博物馆藏品量少质差,乏善可陈,令人大感失望。有一年,我去某邻国的国家博物馆参观,重点看了瓷器、金银器和书画。正巧当时我刚刚看过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文物展,因此不由自主就要两相比较。可以说,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该国最出色的藏品也难望我国同类藏品之项背。

  尽管我很清楚,文物的价值不能用是否精美来衡量,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否重要才是文物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但通过文物足以看出文明的高下和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在不断的中外对比中,我深深地为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所折服,自豪感油然而生。

  民族自豪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每一个亲眼看过兵马俑和长城故宫的中国人,每一个亲眼看过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和宋元画作的中国人,每一个参观了台北故宫的中国人,都会为自己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如果没有这些无言的文物作证,我们凭什么说自己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凭什么说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这个角度说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一点也不假。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文物保护和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20年间我国共有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是在建设中损毁的,以至于“建设性破坏”这一不合情理的词语竟然是准确的。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数万公里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还要有数亿农民进城工作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还将有多少文物消失于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呢?2014年8月,阿尔山火车站这一见证侵华日军掠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历史建筑,竟然被一房地产公司擅自拆毁了。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

  缺少文物的民族是可怜的,而有了文物却不知保护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些地方之所以屡屡出现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等破坏文物的行为,既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也是对文物保护的意义价值认识不清造成的。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毫无文物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大老粗”当然就喜欢大拆大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即便有的地方领导嘴上重视文物保护,但心里还是觉得文保工作是虚的、软的、不那么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强化文保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其实从长期来看,保护文物是一笔收益相当不错的投资。法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长期居于入境游客世界第一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国的文物古迹众多,保护出色。一家意大利商社甚至给埃菲尔铁塔开出了4300多亿欧元的估值。目前,我国正兴起旅游热,平遥、丽江、乌镇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的时候,文物考古甚至能发挥匪夷所思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阿隆师欲包抄埃及军队后路,但该师为机械化部队,需要较好的道路。在考古学家指点下以军找到了由比尔谢巴通向奥贾的古罗马大道,迅速清除沙土,整修破损。由于这条道路早已消失,埃及军队压根没想到以军会从这里杀出来。以军借助其坚硬路面断了埃军的后路,大获全胜。

  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物保护有没有用,不在文物本身,而在人心。心里认识到了,就能获得运用之妙。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