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历史文物心存敬畏 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

2016年04月13日 10:47   来源:南方网   罗建华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4月12日新华网)

  历史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自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保护历史文物无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历史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继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物事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资源状况基本摸清,保护经费和保护力量持续增长,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文物利用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文物拍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一句话,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当然,在看到我国文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日益显现,文物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法治观念有待提升,文物保护的配套法规体系尚需完善;一些地方履行文物保护的责任不到位,法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破坏,一些革命文物的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加快;文物建筑火灾事故多发,盗窃盗掘等文物犯罪屡打不止;文物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文物拓展利用不够,文物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面对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自觉投身于文物事业之中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具体而言,于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就是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于我们各级文物部门来说,就是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唯此,人人参与、个个努力,我国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文物保护切忌无知无畏    2016年04月21日
  • ·终身追责,让文物保护更有力    2016年03月11日
  • ·为保树路绕行,究竟有何隐情    2015年10月21日
  • ·公益诉讼应成文物保护标配    2015年10月21日
  • ·文物保护必须严格依法落实    2015年04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