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空巢老人报假警,是一种社会病

2016年04月21日 08:06   来源:红网   杨应和

  近日,马鞍山市公安局沙塘派出所民警发现,从3月底到现在半个多月时间里,辖区某小区有一位七旬老人总是在凌晨两三点钟拨打110,称自己在家摔倒了,但是当民警走进这位老人家中时,却发现老人说了谎,他并没有在家中摔倒,而是在家里泡了好茶等待民警上门,只要求民警能在家里坐一会陪他聊聊天。(4月20日《京华时报》)

  报假警只为找个人来谈谈话,这是何等的悲哀。我们感到心酸的同时,静思冥想,为什么空巢老人报假警事件此起彼伏地发生呢?此老人有幸被媒体报道并得到社会关注,但更多的空巢老人依然孤独在家谁来管?如果空巢老人的问题,仅仅依靠媒体呼吁引起公众的重视,这何尝不是社会的一种病,危害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伤害着社会的公序良俗。

  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为了生存,不少青壮年背井离乡四处奔波,老家留下年迈的父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只有年底才有难得的一次团聚。“谁言三寸草,报得三春晖。”甘愿为我们付出毕生精力的父母,只盼望子女能够早日平平安安回来,别无他求,然而就是这么最简单的亲情释放要求,在父母心中也成为了最大的奢望。风雨中,站在村头边翘首以盼的父母,随风乱飞的白发,盛满着爱的期盼。

  回到新闻事件中,此老人显然不愁吃喝,也没有失能,只是内心孤独,需要精神层面的安慰。一般我们做儿女的都这么认为,认为每月寄钱物就是孝心,没有站在父母角度看问题,从而忽视与父母的精神交流。想起来真心有愧疚,我们总是自私地找各自理由推塞,却不能腾出时间,哪怕一个简短的电话问候,也能给父母一丝温暖。坚强的父母,也有脆弱的时候。当精神无处寄托之时,不得不打报警电话,无奈的举动不仅仅让子女感到歉疚,更戳中了社会的痛点。

  自古以来,中国就讲究孝道,如同优良的基因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尊老敬老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国家对老人特别是孤居老人高度重视,并颁发一系列保障老年人的法律,可是关爱老人不是光靠立法就行,具体落实也不是那么容易。

  做儿女的固然要常回家看看,也需要精神上无碍交流。但考虑到父母和子女天各一方,以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显然有很多难点,基于诸多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妨大家抱团取暖,形成一个互相互助机制。这就需要社会积极承担责任,大力发展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完善医疗机构,让一些老年人发挥余热,让老年人有尊严地活下去。

  空巢老人报假警,是社会一种病,既然是病,得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