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变文化“无形资产”为“有形资本”

2016年04月21日 07:25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观察员 张玉玲

  4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迅速引发文化产业界的热议:“太解渴了”“十年磨一剑,终于出来了”“文化金融的‘无形墙’和‘玻璃门’被打开了”,文化和金融对接有了“共同话语”。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基础性突破”。

  在现代市场经济学中,资产评估具有独立客观的价值发现和标尺功能,是市场价格生成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注重文化企业的“特殊性”,明确对文化企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的评估和定价提出了基本遵循,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通渠道,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典章。

  该意见能够引发极大关注,原因还在于其规格颇高,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财政部的组织和指导下,得到文化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3个部门和单位的支持。表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意义重大,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可文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有一定的梗阻。虽然文化企业和金融部门都有一个良好的对接愿望,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因此,文化企业认为自己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在金融机构却“打了折扣”,难以形成期待的“有形资本”。突破瓶颈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对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无形资产进行规范的评估,打通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桥梁,用专业的办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中,我们看到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被“低估”的同时,在一些资本充足的领域又存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被“高估”的泡沫,个别含金量不高的文化企业却能要出个“高价钱”,也亟须通过规范的无形资产评估,对这种文化企业的“漫天要价”加以约束,让价值回归理性。

  在“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本”的过程中,资产评估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工作,而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文化产业类别多,存在标准难以统一、程序不规范、价值难以量化等问题。近十多年来,文化产业都在纠结和摸索怎样合理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定价。这次的《指导意见》,进行了许多基础理论的创新,集成了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成果,研究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无形资产的内涵,还明确细分各文化行业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范围和特征。比如,原来的无形资产重点关注著作权、专利技术、商标等,而《指导意见》梳理了销售网络、客户关系、特许经营权、合同权益、域名、商誉等其他无形资产,对评估进行了细化,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文化企业的价值。

  对《提导意见》的热议,不仅在文化产业圈,而且在金融圈也引起了较大关注。有的金融机构表示,无形资产的评估有据可依了,仿佛有了“定心丸”,能让他们依规去设计更多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将进一步打通供给和需求的障碍。有的文交所表示,随着无形资产评估的实施,将激活文化市场,那些沉淀的无形资产将名正言顺地走入市场交易。

  人们还注意到,《指导意见》是如此“接地气”,第一次用举例的方式加以说明,能深化理解,增强可操作性,在评估方法上也能充分体现文化的“特殊性”。通常评估业务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种评估方法,《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应当调查文化企业的盈利模式,了解文化产品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国际评估准则提出的无形资产收益途径下的具体方法,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提出了评估参数的选取原则和路径。据了解,这个《指导意见》还是资产评估行业首次针对具体产业的具体资产制定的评估准则,对于其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也将有借鉴作用。

  应该看到,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只是第一步,评估的结果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能否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同,还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规范的过程,还要针对新情况进行新调整。重要的是“破冰”已经开始,探索已经上路,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最后成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准则”。

  可以预见,一个新的态度将植入产业,文化企业价值得到合理发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漫天要价”,让文化产业回归理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促进无形资产评估健康发展    2014年06月30日
  • ·如今少林寺只剩高调    2014年09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