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新数据看外贸:困难虽大 趋势向好

2016年04月15日 13:03   来源:光明日报   张翼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5.9%。其中出口3万亿元,下降4.2%;进口2.2万亿元,下降8.2%。

  外贸进出口因何下降?外贸发展面临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未来走势如何?

  外贸“双降”,有外因也有内因

  “年初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贸易延续萎缩态势,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依旧面临疲弱的外部环境,一季度进出口值双双下降。”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中国的外贸形势离不开全球的大背景——今年年初,主要国际组织普遍调低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1月份,占全球贸易总值90%的70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11.7%。

  出口方面,全球贸易处于深度调整期,进而抑制我国出口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外贸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部分产业和订单向外转移。“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融资、环保等生产综合成本持续上升,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在向发达国家回流。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的出口受到双重挤压。” 黄颂平分析说。

  在进口方面,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拖累进口下降,尽管去年年底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反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处于低位。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价格水平同比下跌11.5%,其中3月进口价格水平同比下跌11.6%,延续了走低态势。

  在调整中不断改善,回稳向好可预期

  “一季度进出口整体延续同比下降走势。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外贸结构有所优化,贸易条件得到继续改善,出口呈现出逐渐回稳的势头,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显示出比较强的活力。”黄颂平告诉记者,“我国外贸在调整中不断改善,回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最新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法调整后1月、2月、3月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6.7%、2.9%和3.3%;其中出口同比逐月回稳,分别为下降4.2%、下降0.8%和增长0.9%。

  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5.9%,比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和俄罗斯等出口分别增长26.4%、16.6%、6.3%、6.1%和6.2%;民营企业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比重,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铁矿石、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低位。

  “3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6,较上月回升0.3,表明二季度我国出口有望逐渐回稳。”黄颂平说。

  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政策措施释放红利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也都回升到50%以上。

  海关总署对近3000家出口企业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1,比上月回升3.4;新增出口订单指数35.7,回升3.8;经理人信心指数40.2,回升4.7。

  “去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促进外贸创新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千方百计在各方面为对外贸易创造条件。”黄颂平告诉记者,人民币汇率目前基本保持稳定,有利于稳定企业预期,进出口环节收费得到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企业负担逐渐减轻,随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和红利释放,这些都将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依然较大,一是全球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制约我国出口。“面对严峻复杂的对外贸易形势,海关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营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对外贸易回稳向好。”黄颂平强调。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