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球迷友谊的小船 不能说翻就翻

2016年04月14日 10:01   来源:广州日报   陈维澈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4月9号下午,2016赛季中超联赛第四轮的比赛中,石家庄永昌在主场与重庆力帆握手言和,但因比赛时少数球迷在赛场内展示不文明条幅和物品,赛后双方球迷在场外发生冲突,造成紧张局面。中超公司随后发布文明观赛倡议书,呼吁球迷用冷静和理性的心态来欣赏快速激烈的足球赛事。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做了一个调查,有七成以上的网友认为,不文明观赛行为一再发生,球迷该加强自律。(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

  本来球场上石家庄永昌跟重庆力帆球员都已经握手言和了,为何双方球迷间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翻了之后积怨越来越深,甚至还大打出手?近年来,在中超和CBA等对抗性激烈的比赛中,屡屡爆出球迷辱骂甚至升级为打架斗殴等丑闻,足球“看台”乱象让人诧异:看台上各种歧视性的标语、横幅甚至针对某个球员侮辱漫画处处可见;各种充满地方语言特色的骂声、指名道姓不堪入耳的“问候语”此起彼伏……

  当然,球场暴力并非我国独有,可以说,有球迷的地方就有球迷暴力。从欧洲足球联赛到美国的NBA,被球迷谩骂、扔瓶子、挑衅等毁掉的比赛不胜枚举,而英国足球流氓一度臭名昭著,导致39人死亡的“海瑟尔惨案”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球场暴力堪称职业体育比赛的一大毒瘤,早已是人神共愤。具体到国内绿茵场,看台上个别球迷的行为也与足球流氓无异,试问这样的环境,场上的球员还能好好比赛吗?不但会毁掉一场比赛,而且还会给处于快速发展的国内职业联赛笼罩上一层阴影。治理球场看台、场外暴力,重塑健康球迷文化,还球场一片净土,给比赛一个健康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球迷当要加强自律,遵章守则,文明观赛,争做文明好球迷。加强自律、文明观赛,这应是球迷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球迷,为自己主队加油无可厚非,但“月有阴晴圆缺”,比赛亦有输有赢,无论是赢球输球,不能动辄诉诸暴力,收起戾气,理性支持,更是不要触碰到法律的红线;另外,球迷激情或者是情绪发泄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跟渠道,任何侮辱对方、伤害对方健康和生命的行为都不应该发生,这应该是双方球迷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加强自律,文明观赛,带着热爱,去真正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感动。

  当然,除了球迷自律,关键还要靠约束机制“他律”。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的调查,近三成的网友认为,此类乱象与场馆、相关部门观赛的约束机制缺失不无关系。目前,一些足球流氓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管理部门对球迷行为的约束尚处空白,没有处罚依据,很多时候暴力事件发生到最后一般都是不了了之。因此,杜绝看台流氓行为还是要从制度管理入手,首先要出台明确规定,严格要求球迷遵守球场内规则,对少数激进挑衅者,现场保安可对其警告、驱逐出场;而对于在看台、场外斗殴情况要用“重典”,绝不能姑息,触犯法律法规要严惩不贷,用法律来管制任性的球迷;另外,还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把那些经常闹事的足球流氓列入黑名单,让他们“寸步难行”。

  培养观赛文明,还球场一片净土,自律和硬约束一个都不能少。目前,中国各大联赛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除了硬件,包括球迷文化等软件建设也是刻不容缓。只有标本兼治,惩治球场暴力,才能让国内职业体育比赛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让欧洲杯成为“球迷悲”    2016年06月14日
  • ·国足球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015年12月01日
  • ·国足距离世界杯有多远?    2015年11月19日
  • ·球迷"骂场"是一种文化暴力    2015年07月27日
  • ·再看恒大,整个心都稀巴烂    2015年04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