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大学校园中的要分现象愈演愈烈,本属于“地下活动”的要分行为已经逐渐从暗处转为“光明正大”,看似“理亏”的要分同学也越来越理直气壮。要分已不再是差生怕“挂科”的“投机取巧”行为,很多“高高在上”的学霸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为了出国对于分数锱铢必较。在网络上,很多过来人频频支招:将“说自己要出国”作为破解“高冷”老师的“终极攻略”。(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出国党光明正大地提出要分的要求,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德性的缺失,缺乏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更是功利主义和学术浮躁的表征。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是唯分数论,分数与奖学金、保研、出国直接挂钩。当个人能力水平难以达到对应的要求后,要分党和作弊族便应运而生。毕竟奖学金、保研和出国关乎着个人切身利益,影响着学生的钱途和前途。在普遍的功利主义和浮躁氛围之下,独善其身变得愈发困难,于是非正义的局面泛滥,本该客观的评分体系也因为要分党和作弊族千疮百孔,大学校园的公平生态被破坏。
无论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还是校方搭建的制度环境、评价体系,都在为学生背弃公平精神、公正原则提供空间或动力。学校片面追求国际化建设战略,对于申请出国的同学更多的宽容,而老师们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原则下的方便和纵容,也让更多的人理直气壮加入了要分的队伍。
休谟曾说,“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当大家都要分,而我不要的时候,我便成了正直的呆子。虽然出国被要分者奉为“一个人的事”,不影响他人利益,但实际上,出国者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他同学利益的损失,毕竟学校都会有学科通过率和优秀率的限制,更多人获得高分意味着一部分本可以获得高分的同学因此要蒙受无缘无故的降分。更可怕的是有人利用出国的幌子来实现自己加分的目的。
当正直的呆子幡然醒悟,发现自己在吃亏,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对公平评分体系的信心,迟疑动摇,逆淘汰会让更多正直的呆子加入不正直的大军。要分成为一种常态,作弊形成一种风气,公平的评分体系异化为少数人利益的工具,无损于人的公正脆弱无比,变得无益于人,发生劣币驱良币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丢弃理想、价值、信念、操守及其他一切需要守护的德行而义无反顾地投向非正直的怀抱。
周濂在《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写道: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社会的必由之路。坚信正义会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报答,用德性来面对劣行,改变才可能发生,理直气壮要分的人才会减少,通过努力获得高分的人才会增多。但仅仅依靠个人是不够的,当个人的品德无法保障公正时,公平公正体系的建立也是尤为必要,毕竟制度的稳定性要远大于个人品德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