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美街头“绑架”小孩实验对比暴露了啥?

2016年04月12日 07:34   来源:红网   黄朝峰

  前段时间,一段中国街头绑架小孩的视频又一次引发了网民对中国人冷漠的感慨。笔者看过中国街头绑架小孩实验后,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来不对劲在哪里,似乎行人在视频中表现确实让人心寒。直到有人转发了一段美国人做的街头绑架小孩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笔者终于发现不对劲在哪:中国的实验更大程度上是有点类似于“快闪”的恶作剧,而大多数中国路人的表现其实是正常的,它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冷漠。

  先看过程。中国的实验是用一块白布假装麻药捂住小孩的嘴巴,在路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把小孩抱走了,留下路人一脸茫然。听过路边飞车党抢包,也有飞车抢小孩的传言,但是犯罪分子这么明目张胆用麻药抢走小孩的情况太不可思议,除非犯罪分子智商有问题,且不谈街边摄像头,这么徒手步行抢小孩,被公安破案抓获也是分分钟的事。对于路人来讲,他们确实看到一个大人横抱着小孩走开的背影,也有可能看到小孩嘴巴被捂以及听到被捂后发出的声音,但是事发突然,大多数人都是一下子懵了的表情,只是站在原处思考怎么回事。

  中国的实验与其说是“绑架”,不如说是“抢人”,而美国实验明显不同,先是把一个小孩放在路边,让路人发现,问她怎么回事,这时骗子才出现声称认识这个小孩要带走她,路人产生怀疑,然后保护小孩,隔开拐骗罪。路人和小孩有沟通,他们知道小孩能表达,骗子的真伪可以从小孩那里得到验证,路人有办法获取足够信息来帮助自己判断小孩是否遇到了困难,这是中国实验和美国实验的最大差别。

  再看场景。中国的实验大多发生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出镜人数多,而美国实验中基本就是绑架者、小孩和路人。人多首先违背逻辑,犯罪分子一般不会选择大庭广众下作案,其次容易责任分散形成所谓“围观效应”,每个人都在想“别人会管”,最后想管的人也不会站出来管。美国的实验者营造的场景更像“拐骗”,更接近真实,绑架在周边人少的情况下发生,路人和小孩的偶遇比较逼真,骗小孩的语言、动作也比较逼真,路人的反应则是真实。

  正是因为实验设计的原因,中美两个同样的实验才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结果也合乎常理。不过不论合理不合理,从人性角度来讲,我相信将中国实验放在美国,或者将美国实验放在中国,得到的结论也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中国实验的动机值得怀疑,似乎从一开始它就是为了得到“中国人冷漠”的结论而设计了这个实验。它以“恶搞”的方式检验道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恶俗和应该被唾弃的,因为它用假象渲染了中国人冷漠的氛围,丑化了中国的社会人际关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