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评:西媒如此恨“防火墙”,这很值得玩味

2016年04月11日 13:28   来源:环球时报   

  有两家美英杂志的网站在中国受到访问限制,《纽约时报》等与这些媒体就像大V相互声援一样,营造出指责中国屏蔽西方网站的舆论氛围。另据报道,美国贸易官员上月底首次将中国“网络防火墙”列入一个贸易壁垒年度清单,宣称中国屏蔽网站的现象“有所恶化”,给外方造成“巨大负担和损失”。

  对境外极少数网站或其有害内容进行访问限制,同时又要保持中国互联网与世界的整体联系,维护信息的全球流动性,这需要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做到。中国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形成了中外之间既沟通,西方舆论力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又没那么容易的格局。

  网络防火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针对互联网上一些具体有害或不安全信息源采取精确封堵的管理系统。它带来了中外之间一定程度上的不方便,但是应当说中外社会对这种不方便有了较强适应性,它可能带来的一些损失得到了相应的规避。

  需要挑明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都高度对应了西方社会经济及政治演进的节奏,它几乎“自带”了西方所主张秩序和规则的大量元素。它维护了西方已有的竞争优势,对西方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起了加固作用,也使得后发国家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面临更多困难。

  “网络防火墙”重新巩固了互联网时代中国主权受到侵蚀的部分,它让西方肆无忌惮对中国做意识形态渗透甚至引导我们政治注意力的势头得到遏制,为中国学习使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相对从容的环境,为我们解决一些深层难题赢得了时间。

  比如西方媒体近年来不断策划抛出重大涉华政治报道,试图主导中国全社会注意力的方向,直接为我们设置政治议题。“网络防火墙”可以说迎头痛击了这种企图,让西方媒体的一波波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防火墙”的这一关键作用必将得到历史的正面评价。当然,这不意味着“防火墙”就一定是某种永恒的东西。我们相信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而织密或变疏,当中西软实力逐渐实现平衡之后,“防火墙”的存在价值将逐渐淡化。

  我们还相信,保持开放性和捍卫自主性会是长期受到同等重视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原则,因为它们都关系着中国社会的核心利益,所以短时间内的调节重点或有所侧重,但它们总体上的和谐统一趋势不容置疑。

  西方控制着全球互联网超级信息平台的价值倾向、议题设置权以及主要信息的政治针对性等等。西方舆论力量试图在中国社会里长驱直入,并且宣扬这是现代世界的首要原则,他们是想把中国社会治理的政治和舆论部分进行归零,让西方主导的秩序和规则完全覆盖中国。

  中国人切不可被西方忽悠了,忽视了“防火墙”出现的复杂背景。其实贸易自由化对世界发展更具实质意义,但是看看美国搞出了多少壁垒吧。美国人至今不许中国的华为公司进入美国一些领域,宣称这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网络防火墙”要帮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更有承受力,而不是真的让我们变得封闭和脆弱。“防火墙”的世界经验很少,中国只能摸索着做,通过它实现中国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防火墙”显然不是可以让我们高枕无忧的真正“长城”,也成为不了面对各种外部冲击的“万能钥匙”,对此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它为我们赢得的时间和自主性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我们真实的软实力和弹性、韧性。后一点我们做得越好,“防火墙”就将被证明越成功。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