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怎样走群众路线:筑牢“防火墙” 管好“身边人”

2014年09月01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律己甚严,却有意无意疏忽了对“身边人”的约束。有些“身边人”打着领导的名义,吃拿卡要;有些则背着领导,搞特权、办私事。诸多现象让群众不齿,也损害着干部形象。如何管好权力的“身边人”?读者提出的不少建议都很有启发,现选编几篇供参考。

  ——编 者   

  严管才是厚爱

  江苏宿迁 孙 萌

  近年来,因配偶、子女、秘书、司机等“身边人”的“传染”而被拖下水的领导干部不在少数。有的干部能管好自己,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却忽略对“身边人”的管束,最终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对待身边人,严管才是厚爱。想要防止“后院起火”,在原则面前就该“六亲不认”。一要筑牢防线,时刻警惕和防止思想腐化、权力蜕变,心思不放松,耳根不发软。任何通过身边人来求办事、走后门,企图以权谋私的,都要拒之千里。始终坚持原则,大节守得住,小事不疏忽。二是严加要求,强化对身边人的素质培养和纪律教育。常打“预防针”,增强“免疫力”,禁止“身边人”打着自己的旗号招摇过市、狐假虎威。时刻要求“身边人”谨言慎行,注意形象,把握分寸。三是防微杜渐,发现“身边人”出现苗头性问题应及时予以制止纠正,涉及违纪违法的,要秉公处理、照章办事,不袒护徇私,不包庇纵容。应自始至终绷紧法纪这根弦,断了“身边人”的非分之想,坦荡为官,清白做人。      

  用权要“留痕”

  河南郑州 李晓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小学“入学潮”,有人想托一位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给下属学校打个招呼,给不符合条件的孩子择校,谁知这位领导身边的“红人”一口谢绝了。原来今年教育局立新规,谁安排学生,谁“留痕”,即留下安排的“证据”。只要不是领导集体决定实施的权力,“身边人”用权就“留痕”,这一招好!

  领导身边的人“官小职位高”,一些人往往借助领导的影响力济私谋私,下属单位敢怒不敢言、被迫就范。另外,从已揭露的领导“身边人”腐败案件看,这些人不少是背着领导胡作非为。

  因此,杜绝“身边人”擅位弄权,必须靠严格的制度规范,不仅要确立公开透明的办事规则,尤其是要实行用权“留痕”制度,谁用权谁“烙印”,立此存照,过后担责。领导“身边人”安排工作,是领导的真实意图也好,假借领导名义也罢,纪检部门依据“留痕”定期核查,别有用心的身边人就没有可乘之机。    

  给权力“加密”

  河北献县 崔楠楠

  俗话说“相府门人三品官”,“身边人”本无权,但与权力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就成了权力的“代言人”。管住身边人,关键是给权力“加密”。将权力关进笼子,身边人进不去、摸不到,自然不会搭车蹭权。没有了权力光环的笼罩,身边人也就少了些“套近乎”“被公关”的纷扰,“身边人”的贪腐土壤也就铲除了。

  首先,用权当民主。权力过于集中才导致了外溢,出现了“身边人”的借权寻租。如果打破“一言堂”的局面,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他人“借权”却找不到对象,不得不打消念头,“身边人”也就没有了“引荐”价值,自然会循规蹈矩。其次,用权需规范。行使权力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和责任,不超越边界、不恣意妄为、不逃避约束,确保依法用权、阳光用权、慎重用权,谨防“身边人”的借权寻租。第三,用权受监督。要筑牢权力监督的“防火墙”,权力外延至“身边人”,监督就要跟随至“身边人”,不可留下监督的真空地带。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