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产剧抄袭成“疯”是一种文化欺骗

2016年04月11日 10:22   来源:东方网   张西流

  近日,热播剧《山海经之赤影传说》被爆抄袭现象。而实际上,这绝不是个案,国产剧已经从多年前深陷抄袭漩涡,连业内人士自己都自嘲说他们是“打补丁编故事”。新文化记者在采访一些编剧时,他们无奈地表示,使用抄袭的形式创作,逐渐成为主流。(4月10日《新文化报》)

  事实上,国产剧抄袭成“疯”,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11月,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国产剧。对此,柳斌杰认为,“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国人喜欢看外国大片。”可见,国产剧,已经沦为文艺作品抄袭的“重灾区”。

  然而,同样陷入抄袭“重灾区”的,还有电视综艺节目。早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全面改版时推出的新型益智类节目,就被指完全复制英国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开了抄袭外国优秀综艺节目的先河。随后各省级卫视纷纷效仿: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效仿香港的《综艺60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系列模仿《美国偶像》;东方卫视《中国达人》山寨《美国达人》……而这些综艺节目中,有点版权意识的算是引进,没有版权意识的就上演“拿来主义”,直接抄袭。

  有专家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欧美韩日首创———港台移植———内地“星火燎原”。然而,不管是电视综艺节目,还是国产剧,一旦抄袭“疯”,对于被抄袭来说,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侵犯;对于电视台自身来说,是电视资源的一种浪费,是文化自信的迷失;而对于观众来说,既是一种审美疲劳,更是一种文化欺骗。殊不知,文艺作品抄袭成“疯”,缺乏原创力,严重阻碍了国内电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抄袭必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如果这种抄袭乱象继续蔓延,其结果一定是导致文艺创作越来越肤浅和浮躁,中国的电视艺术必将走入死胡同。如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是电视工作者共同的命题。电视艺术想要真正崛起,必须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创新才是支撑电视艺术不断前进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告别简单的“拿来主义”,让电视艺术具有本土个性和文化内涵。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