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 要不要“恐慌”让人自己判断

2016年04月08日 06:48   来源:武汉晚报   林坤

  日前,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食药监总局针对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发公告,称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其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一个坏消息是,有部分假冒奶粉流入了湖北。

  假冒奶粉案件被破获,本来是件好事,但食药监总局为何遭遇公关危机?因为他们在第一份公告中表示,这些假冒奶粉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于是“你家宝宝喝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假冒雅培没?”一时间成为坊间笑谈。

  人们最关心的是,为何假冒奶粉会大量生产并流入正规渠道进行销售,至于它不伤害婴儿健康,只是不幸中的万幸。这心情就好比你发现家人沉迷毒品,结果却发现买来的是一包面粉。你是该大骂毒贩该死,还是感谢他良心尚存?

  假冒名牌奶粉本身就是违法的,如果质量伪劣,那属于罪加一等。碰到这种事,愤怒、维权和声张正义是最正常的反应。可为何消费者总要被提醒“不用恐慌”,要保持“情绪稳定”?碰到假冒奶粉不用恐慌,因为符合质量安全;碰到非法疫苗也不用恐慌,因为打了无效疫苗对身体没有副作用。真要能如此波澜不惊,恐怕不是心里不慌,而是已经彻底麻木了。

  监管部门担心社会滋生恐慌情绪,初衷没有错。但是公众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必然有一个接受和消化的过程,不可能因为不希望恐慌就真的不恐慌。当年三聚氰胺奶粉那么大的案子,持续的批评、质疑、愤怒、维权一直都有,在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消化了事情真相之后,大家都会做出自认为理性的选择,比如购买外国奶粉、回归母乳喂养等等。

  真正能消除恐慌的,不是试图一开始就压制和消灭它,而是尽可能地公开全部信息,接受公众的关切和询问,提供开放的渠道让人们自己选择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这样,恐慌就不会积攒转化成为不信任和冷嘲热讽,而会在选择转移的过程中得到合理释放。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信息透明度都是极为不对称的。因此光说假冒奶粉、无效疫苗无害根本不够,反而容易令人反感。有关部门掌握到的情况可能的确是不值得去担心,但是要让所有公众接受这一结论,就必须提供更详尽的说明。比如这些奶粉什么时间、在哪些商店销售,如此购买者可以依据法律自行索赔;比如这些奶粉是谁、在什么条件下生产和储存的,成分是什么、原料从何而来等等,如此公众对假冒奶粉是否有害将会有自己的判断。

  事实证明,口头强调“不用恐慌”,只会适得其反。能够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信息公开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