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恐慌不足惧 化解风险犹可为

2015年08月27日 07:26   来源:羊城晚报   伊歌

  由美联储加息“悬剑”引发的全球市场恐慌25日出现缓和迹象,亚洲股市大多回稳,欧洲股市开盘后强劲反弹,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也普遍企稳。25日晚,中国央行宣布自今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存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无疑是给恐慌的市场“对症下药”注入镇静剂。受此影响,美国股市开盘后大涨,股指期货更上涨超过3%。

  悲观情绪可传染,市场恐慌易蔓延。始于上周的全球市场恐慌,源于对美联储加息在即的悲观情绪;但中国股市的反应最为强烈,上证综指在“黑色星期一”急跌8.49%、创下八年来的最大日跌幅后,25日又再跌7.63%,“恐慌指数”在全球股市中名列前茅。市场过度恐慌,与散户居多情绪波动较大有关,也与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偏紧有关。A股大涨后暴跌、“国家队”进场救市、场外配资等被严查,股市经过多番震荡,赚钱效应逐渐消退,资金逐步流出,银行的信用创造减弱。尽管央行实施扩大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可贷资金的举措;但从市场反应来看,仍不足以舒缓流动性紧张,也未能缓解市场的恐慌情绪,因此祭出降息降准的货币政策“大杀器”也就顺理成章。

  上周五发布的8月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47.1,创下“金融海啸”以来的新低,被解读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而加剧了市场的恐慌。以单一数据观察宏观经济形势难免片面。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速企稳在7%,在各大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从6月起,社会融资总量增长明显加速,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9.9%,宏观经济可望随投资加速而保持稳定增长。

  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金融市场和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外部溢出效应。如果美联储近期加息,很可能造成全球流动性趋紧、融资成本上升,与大多数经济体的疲弱态势形成明显的冲突。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政策工具化解外部风险,比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7月底的规模为3.65万亿美元,可应对资金流出和稳定汇率。又比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处于低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尚为负值,存款准备金率仍在高位,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更大的体制创新空间,以市场化改革释放生产力和提高效率,从而化解外部风险的冲击。央行已在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再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使其更贴近市场汇率,更充分地发挥汇率的“调节器”和“稳定器”作用。昨晚,央行在宣布降准降息的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将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推进一步——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以使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