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或需要整改的学科,几乎都不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尤其是与该校传统优势学科距离较大的学科,如原来以文理为主的学校,工程硕士就成了“重灾区”。
日前,教育部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42所高校的50个博士、硕士学术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被评估为不合格的授权点,不仅马上被撤销学位授权,而且2016年招生结束后,不得再招生,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这几乎等于宣布这些学科在这些高校的灭亡,砸了教授们的饭碗。让人关注的是,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4所985高校也有博士授权点直接被判不合格而被撤销。
如果没有记错,这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取消博士硕士授权点,尤其是取消了一批著名高校的博士授权点、硕士授权点,此举不仅在教育界,在社会上也掀起轩然大波。
与以往教育政策动辄被批评不同,此次评估结果出台,舆论普遍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以同济大学、中科大等被撤销高校为代表,很多教授先后发表署名文章,对学位委员会此举给予激烈批判。
客观地讲,这些教授的辩解不乏有道理的内容。如中国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海洋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学科设置制度本身的缺陷与不合理,同时,对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批驳。
反观大众舆论,并没有说出太多具体的道理,多数是表达对高等教育质量不满,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反映,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质量下降的不满与忧虑。
与本专科的大扩招相比,增长更快的是研究生。最近5年我国培养的研究生总量,已占到过去30多年研究生培养总量的一半以上。在这种快速的规模扩张中,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也出现了“野蛮生长”。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改变中国高校学科性质单一的问题,中国高校开始了新一轮合并潮。综合性大学纷纷出现,几乎所有大学不加区别地追求大而全,理工农医、文法经管等专业纷纷上马,工科学校纷纷发展文理学科,文科学校也开始发展理工类专业。仅仅从专业角度去看,高校几乎没有区别,都是一样的综合性大学了。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的院校合并,成立专门性高校是一个误区的话,那么今天的高校发展,则矫枉过正,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学校的盲目扩张过程中,缺少积累的学科专业不免泥沙俱下,很多高校的新兴学科质量堪忧,名校也不例外。
此次评估结果,从一个侧面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这个现象。不合格或需要整改的学科,几乎都不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尤其是与该校传统优势学科距离较大的学科,如原来以文理为主的学校,工程硕士就成了“重灾区”。
理论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尊重高校自主权,依靠高校与社会需求的自我调整控制。但现实否定了这个理想性思路。我国开设MBA专业硕士的高校,超过了250多家,几乎占到本科院校的20%以上,比美国与英国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的总和还要多。一些学校是在“卖”文凭,而不是关注“我应该”和社会需要什么。
教育部在这次评估中敢于下狠手,值得称赞。长期以来,很多评估受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影响,往往“走过场”,甚至人人一朵大红花,皆大欢喜。此次评估可能误伤了某些学校与学科,但从坚持评估尺子的刚性,对高校学科质量把控引导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担当。
正是在这种刚性坚持下,大量学校的工商管理等专业硕士授权点被拿下。与此同时,很多985高校也因为质量原因,或者社会需求的原因,主动放弃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学科专业授权点。比如,北京大学放弃了资产评估等三个专业的硕士授权点,清华大学也放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授权点。一些学校在此轮评估时对照“尺子”,觉得基本无望通过,于是明智地主动放弃。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无视目前学科制度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无论如何,不应该因此否定此次评估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敦促高校的办学质量提高的积极意义。
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985高校,也不是所有学科都可以搞、都搞得好。斯坦福大学信息学科称雄于世却取消了建筑系,哈佛大学政治学、医学绝对一流但没有工学院。不管是学校还是教授,都要用心于教学和科研了,否则,饭碗真的不保!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