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对打”的寂寞,你要懂

2015年06月29日 06:48   来源:红网   肖明君

  微博@北大四川招生组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旋即回应,“拿钱诱惑考生,不怕教坏小孩子吗?”北大继续见招拆招:“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在2015高招季,名校生源掐尖战终于从含沙射影升级为赤膊上阵。

  北大清华,被视为中国高校“双子星”般的巍然存在。两校以“互黑”形式进行低级别较量,乍听起来,怎么都有点辱没斯文,但是二者的明争暗斗,其实早已是年年上演的折子戏,并没什么新意可言。就连“砸钱拉考生”,也在坊间的意会言传间成了不被在意的真真假假。

  但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既然是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招生战场,为何却一直是清华北大“互掐”的独角戏?究竟是什么让两所超牛高校落得“英雄寂寞”?又是什么造就了国内庞大高教体系仅此二者有过招资格的“对手”格局?

  高校良性运转,并不排斥竞争。但高分生只是由着“北大清华”们你争我夺,其他高校落得一旁围观的局面之下,已无任何竞争可言。显然,这对于本来应该你追我赶,各显神通的高等教育前景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其最大弊端在于,看似“名校”和“高分生”的一拍即合,各好其好,真实结果却是窄化了优质生源的选择面。当各省的“尖子”们都挤在北大清华的若干专业一起上课,事实证明,这并没有发挥出人才的集聚效应,反而让全国整体的高校资源没有被均衡利用。这既是对优质生源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不得不说,在生源攫取上之所以一两家高校“独大”,一方面与当前高校设置和管理体系有很大关系。高校招录形式上的一二三批本为分类管理,在现实中却成了对考生“等而上之”“等而下之”切割的跑偏,以及多数高校“吃剩饭”,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有违办学公平;另一方面,与高校运作方式有关系。在过度强调产业化的背景下,大学逐渐失去了精致和专注精神,盲目扩招、扩建、扩专业,在唯“热门”是举的学科重复建设中,大家不仅没有变强,反而淡化了自有特色,这与某丝绸纺织学校变身综合大学后的迅速没落是一个路数。

  而反观国外高校格局,国内高校对目前处境或许会更清晰。比如,美国固然有哈弗、耶鲁等名校,但其他小体量大学却凭借各自办学特色开枝散叶,气象不凡,有的甚至强势得连名校也望其项背,如威斯利学院至今仍保持着一流女子学院的传统,办学成就斐然,社会声誉极高。这样一来,美国考生就少有如中国学生般“非北大清华不去”的决绝。当然,美国高校“各有千秋”的相互错层格局,也让北大清华般的“互掐”没有了意义。

  总之,目前高校无效分等的全盘管理,办学方式的自我矮化,既让学校黯淡了“卖点”,也让彼此失去了对手。既然连对手都没有了,又哪来高水准的竞争?而且,凭借自身学术高地聚拢人气的自信一旦坍塌,只能沦落为“上门拉生源”“砸钱抢学生”的低等级厮打,毫无矜持可言。要结束这种现状,不仅教育部门的行政化干预要少操心、少伸手,而且,高校也要做回自己,保存好该有的内敛。学术的境界做大了,自然光芒万丈,众人来投。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