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剩余墓穴价格动辄数万或数十万。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北京未来不再开发传统墓穴,目前已有墓穴最多能用到2050年左右。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以传统墓穴形式续租。与此同时,河北多地出现大面积墓葬群,他们瞄准北京市场,墓穴价位最低不过1万,销售火爆。(4月4日《新京报》)
生无安身之处,死无葬身之地。清明节,“死不起”的话题再起,背后隐藏的不只是殡葬暴利的老生常谈,更有墓地稀缺也即死人和活人抢土地的忧虑。去年,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从全国范围看,现有墓穴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相比之下,北京墓穴还够使用到2050年,似乎已经算是“宽裕”了。
面对墓地稀缺的困境,有关部门寄希望于生态殡葬的推行,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的观念,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全世界范围内,那些以文明和发达著称的国家,很多都还在搞传统的土葬呢。当然,我们人多,但我们也地多啊,没被开发利用的荒山野岭还有很多很多。所谓人多地少的问题,对活人而言或许存在,但对死人而言,是肯定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并不挑地方,也没有户籍政策限制其“流动”。
北京的墓地太贵,对到期墓地不再续租,人们就跑到附近的河北去买墓地,这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这也说明,某些人眼中的无墓可售问题,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北京没有河北有,城市没有乡村有,这里没有那里有。不像活人都想往北上广奔,死人是可以逆向往外走的。只要允许市场自由调节,非但无墓可售的问题是个伪问题,墓地暴利的问题都能因此平抑。
现在的问题,殡葬暴利也好,墓地暴利也好,都是高度垄断下的价格扭曲。一方面死守垄断资源不放,享受各种垄断暴利,一方面又呼吁大家生态殡葬,除了钱什么都不要留下,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以墓地为例,需要民政、国土等部门层层审批,也不搞什么土地招标拍卖,背后的灰色成本可想而知。说到底,墓地也是一种商品,也应该走市场化的路子。
从土地的经济效益角度,一味指责墓地浪费土地,其实是说不过去的。很多不适合商业开发的地方,开发墓地反倒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什么土地适合干什么,自由竞争的市场要远比搞规划的官员更聪明。比如说,闹市区之所以没人新建墓地,不是因为政府不允许,而是因为价格高到无法承担,盖高楼比搞墓地更划算。
墓地的需求应该被正视,而不是被忽略、被回避、被丑化。有人指责清明节不应该是对死人的祭祀节,而应该是对活人的感恩节,可是,随便换个节日,为什么只给活人过,而不给死人过呢。这样的指责毫无道理,除非我们只过清明节;同样没道理的是,总有人试图给墓地的需求贴上落后的标签,而将不留坟不留碑的殡葬称为文明,虽然他家的祖坟犹在。
死人与活人抢土地的担忧,相当程度上只是一种假想。死人永远不会主动去跟活人抢,只要活人的世界里还有市场经济,它就能够施行有效的调节和配置。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