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武汉市委常委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说,城市建设具有不可逆性,绝不能“下悔棋”。此次会议研究“十三五”城建跨越工程谋划工作,阮成发还强调,要更加注重生态绿色,使城市建筑、街道都成为凝固城市文化的作品。
报道说, 硃山治理工程完工,20年前的采石场,今天复绿成武汉西南“绿肺”的一片“肺叶”;沙湖在规划中从1600亩到4600亩,3000亩沙湖面积“失”而复“得”。被炸烂山体变美丽景观,城中湖面寸湖不减,都可以说是一种生态绿色作品,凝固了武汉的城市文化精神。
这是两个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其实又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山体炸烂了修复,城中湖水面失而复得,从整个城市建设历史看,实际上都是在“下悔棋”。当然修复山体,恢复城中湖水面,都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而是有了提高。但山体修复和湖面恢复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硃山修复工程投资4372万元,当年卖石头未必卖得到这么多钱。
我们不妨拿北京紫禁城以及周边老城区与此对照,这些地方,很多人应该去看过。紫禁城里的那些庄严殿堂屡废屡兴,但废只是因为火灾,有兴从未改变紫禁城的规划布局,重修的三大殿也多是“复其旧制”而已。紫禁城连带周边的景山、三海等皇家园林,几百年来一以贯之,在今天看来,也是改无可改。
如何规划建设我们的城市,如何对待我们拥有的自然景观,看似涉及科学观念与方法,其实最根本的是一个态度问题。当初紫禁城的主人有什么科学观念?恐怕是没有。但他们认定紫禁城是要传之子孙后代的家业,要建就建到最好。所以规划与修建都一丝不苟,后来也没“下悔棋”。
这应了一句老话:态度决定一切。紫禁城是我朱家的、爱新觉罗家的,所以规划、设计、修建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处处着眼于长远,不容苟且。因为城市是大家的,所以很多人就老想占点便宜,损人利己。石料商一边在自己的宅院里起假山、建亭榭,一边把城市山体炸得千疮百孔。开发商一边购入滨湖豪宅,一边填湖搞开发。有的干部也是贪眼前之政绩,而放弃对城市的历史关怀。
避免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上“下悔棋”,关键还是要正心诚意。城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而且要传之子孙,它不是商人发财的筹码,也不是官员借以升迁的跳板。建得科学,自有专家把关。作为城市主人我们只须心存把家园建好的念想,把具体工作委托给各路专家,普通人也可以参与讨论。最后尊重共识,尊重专业,摒弃私心杂念与眼前利益的诱惑,让城市生态、建筑、街道成为凝固城市文化的精品。
我们需要一种对城市和历史负责的心态,要有一种内心的坚持、一种笑对风云变幻的定力。城市建设,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细节都是百年大计,不能因为它不属于我一家一姓,就可以马马虎虎、投机取巧甚至损公肥私。我们想一想:淮河、太湖流域的“五小”企业给政府交了多少税,现在治污,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一开始就把每一项开发建设弄成一个精品,可以传之后世,这就是一种经世济民之道。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