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落实好,两会才算成功

2016年03月17日 09:09   来源:人民日报   李浩燃

  树立狠抓落实的自觉、肩负敢抓落实的责任、提升会抓落实的能力,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召开。国歌声中,又一年两会落下帷幕。从春天里出发,代表委员们将把两会精神带到各自的岗位,继续唱响“两会好声音”。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改革发展贵在务实、重在落实”“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抓改革落实,要勇于创新,少讲不能办,多想怎么办”……观察今年两会,梳理代表委员言论,对“落实”的强调,无疑是一个共识。

  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既是认知中国的生动窗口,更是理解民主政治的真实样本。回溯既往,让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超4%、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提高个税起征点等,都源自代表委员的建议,经历了从“两会好声音”到国家公共政策的转化,亦从侧面印证了建言献策、政治参与的力量。正因此,对于那些现实针对性强、群众关切度高的议案提案,不能只停留于两会舆论场的“热议空间”,全社会都应“紧盯”其后续回应与落实。

  求解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答案,离不开两会视角。横向看,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客观存在,仅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而言,就需要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而这有赖于“精准扶贫”的扎实贯彻与落实。纵向看,即便在发达地区、新兴产业,不同主体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例如拥有两万多家科技企业的北京中关村,2015年收入在两千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当年获得银行贷款的不足3%。从扶贫减贫到金融改革,都呼唤在实干中对症下药,在创新中落地开花。

  大路小路,实干才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去年一年时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项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抓落实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也前所未有。要想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尤其需要树立狠抓落实的自觉、肩负敢抓落实的责任、提升会抓落实的能力,尤其需要借力两会,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喜欢把改革的面铺得很开,将全面深化改革大而化之;有的则精于“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缺乏坚韧务实的钉钉子精神。正如有的代表反映,“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推不转、落不实、改不动的问题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种种隐性“不落实”,已成为深化改革的绊脚石。而两会上呈现出的问题意识,理应是解决问题的契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出明确承诺而不兑现,无异于“空话”;面对改革部署却不落实,事实上就是“空转”。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生前带领村民在村头竖起近十米高的“干”字碑,时时提示落实的意义。好的设计不会自动实现,奋力抓好落实,切实避免“上面踩油门、下面挂空挡”,筑牢实干根基,提升改革含金量,才能让群众有更丰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也需不断完善工作的责任机制,创新改革落实的督查机制,及时“回头看”,多杀一些“回马枪”,层层传导抓落实的压力和动力。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就有了鲜蜜”。持之以恒贯彻两会精神,既面向今年一年、更着眼未来五年,矢志改革、狠抓落实,汇聚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展的主动权就一定会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两会,世界对中国深阅读    2016年03月18日
  • ·今年两会尤其值得记住    2016年03月17日
  • ·实干是最好的“定心丸”    2016年03月17日
  • ·盛会开局擎伟业 决胜小康创未来    2016年03月16日
  • ·让城市诠释“文明的使命”    2016年03月16日
  • ·两会开启中国治理新“赛季”    2016年03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