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会开启中国治理新“赛季”

2016年03月16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 凯

  中国“两会时间”进入尾声。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闭幕,人大代表们将对9个草案进行表决。一旦通过,这些“草案”就将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国就要“上下同欲”,为之奋斗。

  当然,在此之前这些文件草案都在两会上经过了充分讨论和修改。政府工作报告修改61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修改57处、慈善法草案作出92处修改……这一过程,既有民意基础,又有决策效率。

  应该说,两会的制度优势就体现在这里。一方面以现代民主法治的方式汇集众智,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要数唐太宗“贞观之治”。说起“贞观之治”,就离不开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能言善谏,房杜合称“房谋杜断”。这说明,好的治理离不开三个字——“言”“谋”“断”。这三点,在两会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所谓“言”就是广开言路。人大代表畅所欲言,政协委员广泛协商,这就是“言”。一可以集思广益,让决策更加科学;二可以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帮助查找不足,从而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言”的目标,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更加深厚的基础。

  所谓“谋”就是出谋献策。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目的是解决问题。脱贫攻坚战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的硬仗怎么打?城市规划“路线图”已经印发,城市蓝图将来怎么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局,任务要如何分解?种种问题,代表委员要从人民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谋划解决方案。

  所谓“断”就是果断决策。汇集众智、深思熟虑,都是为了让决策更科学、更高效。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变数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高超的智慧、更高效的手段,去赢得这场和时间的赛跑。今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称得上治理“大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这些时间标签,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改革发展紧迫感的确认。开在这个历史当口的中国两会,将为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次最为重要的决策,当然应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汇聚力量,果断决策,开启未来。

  其实,对外界观察者来说,两会是观察中国政治运转的一个绝佳时机。但采取什么视角决定你能看到什么内容。“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中国领导人参加审议、与大家共商国是的场景中,在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中,在两会议程的有条不紊中,你也许没有看到什么“劲爆”的场面,但其实好多真正利国利民的历史事件,已经拉开了序幕。

  正如元旦是每一个公元纪年的开始、春节是每一个农历年的开始,两会意味着中国的政治生活迎来了一年中周期性的开始。这有点类似职业足球“赛季”的概念,两会就是开启治理新“赛季”的首场比赛,既宣示战略目标,也展示战术意图,同时也体现执行力。两会开得好,相当于一支球队首战告捷,无疑将为本赛季开个好头,也为未来带来好的兆头。

  今年两会的顺利举行,开启的将不仅是2016年这一个治理“赛季”,更是中国和平崛起历史进程中最关键的一段征程。

  (作者为本报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两会,世界对中国深阅读    2016年03月18日
  • ·今年两会尤其值得记住    2016年03月17日
  • ·实干是最好的“定心丸”    2016年03月17日
  • ·落实好,两会才算成功    2016年03月17日
  • ·盛会开局擎伟业 决胜小康创未来    2016年03月16日
  • ·让城市诠释“文明的使命”    2016年03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