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行善成为社会稀缺资源

2016年02月26日 07:04   来源:法制日报   宋 玫

  不能因为生态不好,就成了不做善事、不做好事的理由。一个社会如果让行善成为稀缺资源,那无疑将损害整个社会和所有人的利益

  前几天,在《法制日报》上看到胡建淼教授一则短文《捐款,“你就汇给郭美美吧”》。文章大致说:他的夫人很有爱心,看到某地地震的消息,想给灾区捐点款,但不知道有什么途径,问他红十字会有没有认识的朋友,他开玩笑说,红会只认识郭美美,你就汇钱给她吧!后来他夫人的这份爱心一直未能实现。于是,他最后得出结论,即便是我们都成了雷锋想做点好事,如果没有规则,好事也做不成。为什么会出现郭美美?就是因为缺少有效的规则。

  胡建淼教授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他的“法治咖啡屋”栏目深入浅出阐释法治理论问题,寓意深刻。但在这篇文章中,他重点描述了捐款未能的经过,并将郭美美事件引起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归结为有效规则的缺失,最终导致慈善行为难以实现。

  尽管根据警方的调查结论早已证实,郭美美以及她的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但事实上,郭美美事件给红十字会带来的创伤难以弥补,不但误导了公众认知,破坏了社会秩序,而且对中国的人道、公益、慈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虽然作者想表达的是规则的重要性,但也许因为文章篇幅有限,并没能就如何完善规则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只是把网络的这起恶意炒作事件及郭美美本人作为佐证,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一些网络谣言如此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重建社会信任的路还要走多远?

  无独有偶,前几天发生在浙江金华浦江县三名孩子走失的事件,最终发展成了“全城动员,多方参与”的救援大行动,感动温暖了许多人。特别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从全省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队伍,大多是社会自发组织的民间救援队,这当中有不少是以“红十字救援队”命名的,他们在红十字精神的感召下,以向善、仁爱、生命至上为宗旨,自筹资金、自我管理、无偿服务。有的民间救援队甚至配有直升飞机和潜水设备,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在这次长达三天的救援中,这些民间救援队为了减轻当地政府的压力,也为了节省开支,不辞辛苦,每天往返救援现场,留下了许多佳话。

  还有一则故事也很感人。一位以种田为生的农民王老伯,今年74岁,他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却省吃俭用,每年都要定期到当地红十字会去捐款,每次捐几千或者几百。为了带动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他甚至自己联系报社进行报道。他说自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为社会做点善事。

  善行更需要主动传播,爱和善才有更多被触发的机会。当有人还在因为郭美美要不要相信红十字会、要不要做善事而纠结时,社会力量已经在悄然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人道、博爱、奉献”的大爱精神。

  事实上,任何完美的社会制度和规则可以约束外在行为,却控制不了人心的善恶,人心才是规则生长的土壤,要想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人心。

  当然,在重建社会信任中,制度和规则的完善也是必不可少,包括红十字会在内,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更加细致、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将公众关注的焦点事项以多元化的途径公之于众,让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运行轨迹,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公众的猜疑,让谣言止于公开,以重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中的一分子,你改变了,生态就会改变。不能因为生态不好,就成了不做善事、不做好事的理由。一个社会如果让行善成为稀缺资源,那无疑将损害整个社会和所有人的利益。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