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近日,北京将打造城市通风廊道治霾的消息引发热议。(2月24日新华网)
近几年,随着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雾霾已然成为了一个热词,随之而来的关于雾霾的话题也此起彼伏。较之于之前公众和政府机构更多关注如何防止雾霾的产生,在治本之策上建言献策、采取措施,靠“打造城市通风廊道治霾”,显然有些本末倒置。
不能否认,正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所说,通风廊道可以“改善城市密集区的风热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此举就算吹走了城市的“雾霾”,按物质不灭论,也不过是“雾霾”搬家,而受其影响其他原本“雾霾”不太严重的地方势必产生新的“雾霾”,又该怎么治理?如果如法炮制,举国都建“通风廊道治霾”显然缺乏可行性和现实基础;二是尽管“雾霾”在风力作用下有“一个逐渐稀释的过程”,但稀释并非就是消失,就好比一滴毒药,用再多的溶液来稀释,毒素已然存在,长此以往仍然危害人体健康,只不过危害的过程更长而已。没有影响明显难以自圆其说。
当然,话说回来,“打造城市通风廊道治霾”也并非一无是处,从局部和短期来看功效不容置疑。但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和大局观念,值得商榷。不过,更深层次看,不管是采取什么治表之策,折射出的还是对雾霾长期存在的焦虑和试图治理雾霾的努力。而从历史和现实状况看,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够企及,更非打造“通风廊道”就能大功告成。
为此,就政府层面而言,首先是要促进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节能降耗产品,强化环境管理,力推绿色环保经济发展,强化源头治理,做足治本功夫;对公众和企业而言,更要担当起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效益,为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出力,支持、配合国家环保法规政策有效落实,共同努力营造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如是,“雾霾”源头得以根治,哪里还会纠结于打造“通风廊道治霾”。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