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中国,不是有钱就行

2016年02月23日 10:03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尽管2015年中国GDP6.9%的增速在全球鹤立鸡群,但一些媒体仍然用“外资撤离潮”的说法表达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对此,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引资规模比“十一五”增长了30%,不存在外资“撤离潮”。只不过,“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给外商超国民待遇”。

  不管承认与否,外资撤离都是近年来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撤离”不是“禁止”,有“撤离”的,自然也有“进入”的。所不同的是,“撤离”表现得更为明显、更为直观一些,进入则很难引起一般人的关注。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后,外资也需要转变投资理念、投资目标、投资方向,而不是继续按照固有的思维和理念。如果那样,资本就不可能增值,企业也不可能发展。就中国目前引资的实际来看,尽管外资来华的势头没有那么猛了,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资撤离中国的现象。但是,外资的结构和质量却在发生着积极变化,正在呈现“四种置换”的格局。而这样的置换,显然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会起到推动作用。

  项目置换,是近年来外资呈现的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期引进的项目,大多是欧美发达国家淘汰和转移的项目,属于低端制造范畴,且因为中国急需这些项目,导致许多外国企业在向中国转移这些项目时,只是生产制造,而没有技术研发,产品也是比较低劣的。因此,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两头在外,在中国的企业贡献都不是很大。相反,近年来在优惠政策取消、门槛抬高以后引进的项目,大多都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需要的项目,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自然要比过去高得多。这样的置换,就算项目总量减少了、投资下降了,也是值得的,是划算的。

  产品置换,也是我国引进外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的方面。过去来华投资的产品,都是一些十分低端的产品,所以能够赚钱,完全是因为劳动力廉价、政策优惠。否则,是不可能有市场竞争力的。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外国投资者的许多产品,已经很难再与中国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竞争。因此,要想继续在中国赚钱,就必须对产品进行置换,将质量优、技术含量高、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引入中国。否则,就不可能有市场。自然,在各种考量下,所引入的产品也会不断提升档次和质量。来华投资的产品,也就出现中高端置换中低端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一些外国企业和投资者,为了在中国市场寻找新的投资热点,获得新的投资收益,除项目和产品之外,也开始逐步将一些先进技术转移和投资到中国,寻找发展的空间。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吸引了很多掌握较先进技术的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如上海和广东、江苏等地,而且,有的企业还把研发中心也搬到了中国。自然,也就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项目、产品、技术在进行着积极置换之外,资本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进行着各种置换。其中,过去比较集中的小企业、小资本,由于市场竞争力降低,确实都在撤离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大资本,纷纷到中国来投资落户,尤其是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企业,来中国投资的热情更高,投资的力度也更大。这也意味着,所谓资本转移,更多的是小资本转出,大资本转入。这样的置换,当然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了。

  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也是推动资本置换、造成外资撤离的一种假象。对中国来说,已经完全不是三十年前那样,只要有钱就要,只要有项目就要,不管质量、不管效益。当下的中国,吸引外资也有了很多门槛,且这些门槛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回忆和实力的增强,变得越来越高。所以,所谓的“外资撤离潮”,更多的是置换的结果,是进步的表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