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为什么相信“引力波”而不相信“诺贝尔哥”?

2016年02月23日 07:34   来源:羊城晚报   周云

  素来在舆论场中被边缘化的科学,最近突然屡屡登上头条。首先是美国科学家宣布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很多科普性的帖子瞬间刷爆了社交媒体。紧接着,一篇题为《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的网文,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文章称,在《非你莫属》五年前的节目,有一位被称为“诺贝尔哥”的民间科学家郭英森曾提到过引力波,五年后,引力波被证实了,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方舟子等嘉宾的嘲讽和挖苦,如今他们都欠郭英森一个道歉。

  我也抱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那段节目视频,比较强烈的感觉是,如果节目嘉宾需要道歉的话,也只能是就他们的态度道歉,而不是就他们对郭英森发明的质疑道歉。节目嘉宾的问题,在于他们把质疑变成了嘲讽,欠缺礼貌和风度,但这个帖子受到网民如此热烈的回应,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公众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有待提高。人们义愤填膺,是因为五年前,“被称为‘诺贝尔哥’的民间科学家曾提到过引力波,巧的是五年后,引力波被证实了”,也就是说,因为节目嘉宾的错误批评(也有人上升为科技体制的不合理乃至社会的不公),导致这个人才和这项伟大的发明被埋没了,中国又与可能存在的一项世界第一擦肩而过,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问题在于,“引力波”这三个字只在节目中出现了一次,这个引力波是否就是美国科学家证明的引力波呢,似乎没有人去关注,更没有人去论证,只是不假思索地画了等号,然后就开始愤怒。如果公众具有充分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小心求证”。所有的科学结论都是可以证明的,要么是用科学实验证明,要么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总之是要拿出证据来。正如引力波,在美国科学家找到证据证明其存在之前,虽然爱因斯坦英名盖世,但他提出的这个理论只能停留在假设阶段。郭英森的发明是否合理正确,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也应该是去找“证据”,至少去了解一下郭英森说了些什么。特别是这篇网文的作者要为郭英森“申冤”,那么煞费苦心地能够把五年前的旧视频找出来,那至少也应该采访一下郭英森,了解一下他的理论到底是什么内容,然后同视频一并介绍给公众,而不是一味地用视频煽情,挑动公众的情绪。公众也不能仅凭“引力波”三个字就急吼吼地站队和愤怒,这不是具备成熟科学精神的人所应该干的事情。

  当然,像“引力波”这么复杂的事情,即使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绝大多数人也难辨是非真假,笔者也是其中一个。怎么办呢?也好办,那就是去选择相信科学家共同体。在节目中,一位嘉宾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但愤怒的人们却没有注意到:“诺贝尔物理学的那些奖,普通的老百姓看不懂,但是物理学家看得懂”。也就是说,任何科学发现,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专业的科学家群体能够看懂,并有能力判别其高下真伪。正如引力波,从爱因斯坦老先生几十年前提出,到今天被美国科学家证明存在,其实真正能明白的人没几个,但为什么人们包括笔者选择相信,就是因为这一理论得到了科学家共同体的认同和褒奖。

  当然也会有人问,我凭什么相信科学家共同体?道理很简单,科学家共同体通行的规则就是科学精神,也就是“拿证据来证明”的精神,而不是说空话的精神,站队的精神,煽情的精神。正是凭借科学精神,造就了当今世界的科技昌明,带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福利。事实就摆在这里,你又凭什么不相信呢?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把党的“引力波”发射得更远    2016年04月01日
  • ·请放弃对科学的急功近利    2016年02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