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津冀:让协同发展变成刚性约束

2016年02月18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朱竞若

  从各描前景,到一张蓝图;从各自为政,到携手并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治理思路和融合方式的重要转变说明,在京津冀整体层面的规划越硬,更有利于三地发挥各自的“软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日有两件各界十分关注的事。一件是《“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另一件是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修编,2月17日经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上报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两者有太多相通相联的地方。指导思想一致,上位约束一致,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框架下,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路径一致。

  北京治堵,常有一个说法,叫“交通拥堵,根子在规划”。发展中的乱象,为何会追根溯源到规划上去呢?这就是过去各描前景带来的问题,城市有城市规划,行业有行业规划,市里有考虑,区里也有考虑,各事其主。此次北京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有两个根本改变,一是“多规合一”,二是“左顾右盼”。

  “多规合一”,就是30多项规划,合并为一个。梳理各类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时序,将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产业、交通、市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资源、城乡统筹等各项规划,在同一张底图上落实和叠加,最终呈现“一张蓝图”。此次修编,也不再只种自己“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左顾右盼”,与天津、河北的规划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在更大尺度内,合理展开城市空间布局。

  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而更深层次的转变,是将蓝图式变成实施式,也就是说过去是柔性约束,将来是刚性约束。以人口为例,北京的规划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提出了多个人口限制数,但屡限屡破,问题却不断叠加。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均明确了2300万人口总量的“天花板”,北京的城市规划则将这个限制具体承接落地。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此为硬约束,将指标逐年逐地分解。2015年初,当年指标分解时,市内16个区都觉得是个天大的难事,但到年底考评,全部完成了人口调控目标!规划的刚性约束,威力初现。

  发展与生态并重,是新的发展理念在规划中的具体体现。过去的规划,更重视发展指标,缺少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指标,缺少城市开发边界约束,使得“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此次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北京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全面统筹融合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搭建全域空间的管控体系,具体划定生态红线、城市增长边界,目前已初步划定的生态红线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生态不可侵犯的刚性约束正在确立。

  让约束硬起来,还有无处不在的协同意识。年初,北京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年尾,把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落实到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的年度述职中。也就是说,推进三地协同发展,不是口号和目标,而落实到了干部考核的刚性约束中。

  从各描前景,到一张蓝图;从各自为政,到携手并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治理思路和融合方式的重要转变说明,在京津冀整体层面的规划越硬,更有利于三地发挥各自的“软优势”。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级试验区,京津冀正在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必能提升整个地区的“发展指数”,推动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深度整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协同创新 做强广州医疗产业    2015年10月15日
  •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改革大潮    2015年08月24日
  • ·协同发展破障碍    2015年07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