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平: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战略指引

2016年02月17日 10:57   来源:央视网   

  2015年年末启动的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军改震动了全世界,其背后隐含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军队地位、作用的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2012年12月初,刚刚履新不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会见驻穗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方向。

  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提出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作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改革强军战略、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战略方向上,以强国梦强军梦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服从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在战略目标上,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强军目标是党中央从全局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指出“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强调“这三条决定着军队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军队生死存亡”。并从国家战略层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在战略路径上,以改革强军战略为指向。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罕见,强调要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在铸牢强军之魂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指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

  在扭住强军之要上,“确保军队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战条件下摔打磨练官兵,砥砺过硬的军事素质,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强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要求“强化实战准备,牢固树立练兵打仗、带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牢固树立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的思想”。

  在夯实强军之基上,“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强调“努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情国情军情,深刻把握建军治军特点规律,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战略,正化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凝聚成强军兴军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