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城会玩”遇上“乡话多”

2016年02月16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   陈 凌

  离开“散若满天星”的大城市,回到“聚如一团火”的故乡。以团聚为主题的春节,不仅是异乡打拼的游子回家的日子,也是城乡社会文化面对面的时刻。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激荡,城乡价值认同的差异,都会在这一时段集中涌现。

  在现代社会规则还未完全建立、传统社会规则经受冲击的今天,新的风尚、新的理念、新的规则,正在春节这样的时刻得到充分体验和思考。

  今天起,我们将推出一组新春社会文化现象观察。城乡的人情冷暖、生活的酸甜苦辣、文化的千姿百态,烹制出一桌滋味深厚的社会年夜饭,让我们从中汲取乡土社会的营养,感受现代社会的前行力量。

  ——编 者

  手工扎彩灯、帷幔做背景,自编自导的节目、自娱自乐的兴奋……当央视猴年春晚闪亮登场、各地卫视春晚各显其能时,很多地方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村晚”也火爆异常。最好的艺术,往往最贴近生活,当“村味”共“春味”一色,当“众口”和“独口”同乐,春节总能带给人们最丰富的文化对照体验,既标刻文化土层的厚度,也诠释文化生长的活力。

  不可否认,无论是春节的“集齐五福卡”,还是“回家前与回家后”自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城里人不会玩的”。这里所谓的城里人,其实只是暂时身处于人群和信息都集中的城市,他们总能熔铸出层出不穷、花样别出、匠心独运的新文化。“城会玩”,这个略带自嘲味道的词语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给既有文化开辟了新奇的视角。

  与流行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变化显得有些慢。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年夜饭还是那个味道,家乡人还遵着旧俗古训,社火年会还是那么闹。同时,“拍家乡、晒年味”火爆朋友圈,“办村晚、搞海选”抢占首页。与“城会玩”相映衬的是“乡话多”,是家乡亲友热闹的唠嗑。而乡亲们话之所以多,也是“慢”的一种呈现。一方面,让乡土文化依然保持着质朴无华的本色;另一方面,也让乡村社会不断吮吸流行文化的养分。

  去年有句流行语叫“主要看气质”。单从气质而言,城市流行文化虽然新奇,却似乎少了几分厚重;乡土文化虽然朴素,却可能多了几分悠远。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不少人便有这样的感受:当各自回到自己家乡,你我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一条条短信、一个个微信红包,由此令人感慨,快节奏生活中相识的我们,“原来,只是北上广之交”。相反,那些总被我们“吐槽”为繁琐的拜年走亲戚等各种礼节,其背后蕴含的孝悌亲情,却永远是我们涤荡初心和精神还乡的不变追求。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在归途列车的硬座车厢里,一位媒体人观察到这样的细节:以前,给别人拍完照片,大家总是围着他,询问能否将照片冲洗出来,寄给他们,留作纪念;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单反、洗照片失去了好奇,而是希望通过微信接收照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家的点滴巨变,越来越多的乡里人开起了淘宝店,“互联网+”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春节旅游发朋友圈也不再是城里人的“文化专利”,渐成乡里人生活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不仅方便了大范围传播与联系,也让“城会玩”与“乡话多”相映成趣。

  车流、霓虹和水泥森林里,同样需要大地的朴实和泥土的芬芳。客观来说,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确存在差异和不同,甚至是矛盾和冲突。但两者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恰恰相反,相互滋养、哺育、融合才是其应有的姿态。演员张馨予因在法国戛纳穿“奶奶的花被面”带火了“城会玩”,却被外媒评价“有女王气势”;春节期间意外火了的华阴老腔,虽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长期处于消亡的悬崖边缘。通过与现代摇滚的创造性“混搭”,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仅坐上了传播快车,更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我的远方,是故乡”。对于中国人来说,乡土是陪伴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假如城市和乡村之间连接着浮桥,行走在城乡之间的个体,正是连接、沟通城乡的一条条纽带。虽然已经返程,但过年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体验,更值得每个人珍惜与思考。说到底,城市要生长在广袤的原野上才有意义,乡土要吐纳现代文化的气息才有未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