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5000元的抽奖都违法:让判决争议,成为一次全民普法

2016年02月03日 08:27   来源:红网   班志斌

  据大江网报道,王女士购物,参加活动,抽奖中了26万,商家却不认账。一怒之下,王女士将商家告上法庭,却被告知奖金超过5000元的抽奖都违法,法律不承认,26万元彻底打了水漂。

  商家打出广告,消费满10万元就可以参加抽奖,奖金数额更是高的惊人,一等奖是宝马汽车,二等奖是26万元支票。高额抽奖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商家既赢了人气,又赚了利润。王女士中了奖,商家却不承认。商家的广告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王女士也能出具中奖证明,“证据”确凿,本以为肯定赢得官司,拿回“属于”自己的26万奖金,没想到是空欢喜一场。如此一来,商家赚了好处,消费者的权益却得不到保障,法律似乎“保护”了无良商贩。一时间,网络上对判决的声讨不断。

  法律真的保护了无良商贩吗?其实不然,法院不仅判了王女士不能得到26万奖金。同时,商家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王女士拿不到巨额奖金,不代表法律没有维护正义,让不良商贩得到应有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正义。

  契约精神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也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前提。商家承诺消费满10万元可以抽奖,中奖可以兑现奖金,这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商家不遵守契约,消费者可以求助于法律。法院判决没有让契约生效,人们自然觉得判决不公正。不过,契约生效的前提,是遵守法律。旧中国,穷人生活不下去,会卖儿鬻女、自卖为奴,卖身契同样是一种契约。但在如今,即使有这种契约,也不会得到承认,因为不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

  人们认为判决不公,更多的是因为高额奖金抽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电脑、家庭影院、欧洲十国游、甚至豪车都成了奖品,价格越高,噱头越大,越能吸引人,5000元的奖品显然“档次”不够。但并没有人举报,可能是商家兑现了承诺,也可能是一场闹剧,根本就没有人抽到高额奖金。没人举报,工商部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正是这种不举报就不处理的“懒政”,让高额奖金抽奖大行其道。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判决与人们“常识”不符,自然引来了争议。

  判决并没有错,很好地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恰恰是工商部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损害了法律尊严,让法律与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虽然,这次判决引来了争议,但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普法机会。人人都知道卖身契没有法律效力,却很少有人知道高额奖金抽奖同样没有法律效力,《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更鲜为人知了。商家胡乱设立高额奖金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搅乱了市场,需要法律规范。消费者必须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奖金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巨大陷阱,被利益蒙住了眼睛,黄粱美梦一场,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法院判决有争议,全民讨论,把判决争议变成一次全民普法,坏事儿成了好事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