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每年都看了六七百本书,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近日,武汉大学图书馆发布2015年度阅读报告,该校法学院大四学生王悦,以653册图书的年借阅量获学校“读书冠军”。这是王悦第三次获此头衔。
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会发布年度阅读报告。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悦凭借464本图书的借阅量成为“读书冠军”。这些“读书冠军”在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遭受质疑——每年借阅这么多图书,看得过来吗?其实,“读书冠军”是有些书精读,有些书泛读,同时又对社交网络保持了距离,将大量时间用在阅读上。
诚然,和其他人群相比,在校大学生有诸多阅读便利。然而,这些“阅读冠军”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在于将阅读当成一个快乐式参与和守望精神家园的过程。当下国人阅读状况不佳固然有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以及公共图书馆缺失、图书价格高等客观因素,也与浮躁、喧嚣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密不可分。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和关系社会,许多人被嵌入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中。人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需要花不少时间与精力去维护和经营;而在互联网建构的“第三空间”,许多人也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手机依赖症”,“低头族”随处可见。当效率优先、发展至上的工具理性浸入肌理,不可避免地带来思考的惰性化和阅读的快餐化。
删除社交网络账号回归自我的“网红”埃森娜·奥尼尔认为,“人们交谈、分享和给予,不是因为你好看,而是因为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创造了什么”。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在阅读数量上追捧、赶超“读书冠军”,但我们却可以像他们一样,少刷微博、微信朋友圈,腾挪出更多时间,多读几本好书。“阅读,让生活从此不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生动的现实。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