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桶盖的问题其实是个“笔芯之差”

2016年01月26日 15:20   来源:南方网   堂吉伟德

  我国游客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引发了不少话题。近日,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和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抽查的智能坐便器产品合格率仅为60%,市面上的外资及国内主流品牌样品均合格,大部分不合格产品由国内中小企业生产。中日主流品牌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安全性能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差距主要是品牌实力。(1月26日《经济日报》)

  之前,国人到日本去抢购马桶的现象,一度让很多人“看不懂”,并被标注为“崇洋媚外”的标签。那么,疯狂的举动究竟是盲目跟风,还是基于对比下的理性选择,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在“中国马桶不过是中国制造”的事实浮出水面之后,“到日本去购马桶”似乎变得极为荒唐。不过,当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结果出来,那些对海外扫货抱以指责态度的人,不知此时又将作何解释?难道还要继续采取“比坏的逻辑”?

  稍懂常识的人都知道,尽管日本的马桶盖其实大都是产自中国浙江,不过彼此之间在标准和工艺上并不一样。换言之,是人家提供的标准和要求,而国内只是代生产而已。因而,这些马桶从本质上还是正宗的“日本货物”。一方面,其产品的质量依据的是别人的标准,适应的是更多人的需求,满足的是更丰富的消费;另一方面,其产品的核心设计和工艺流程,采取的是日本式的准则,延续的是日式的精细与细致。而这些恰是国内产品的短板。

  众所周知的是,日本产品以精细、贴心和尖端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尤其是其核心技术更加高超而极具竞争性。最近有报道说,中国是签字笔的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极高的占有率,然而最简单的笔芯却无以突破技术障碍,还得靠从国外进口得到解决。自然,产品的大部分利润都归了别人,自己只是获得了很低的代加工费用;同样,中国是世界手机生产的大国,富士康在国内有多家公司,然而很多手机加工厂,生产一部手机却只有几毛钱的利润,有些根本就没有盈利。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一部的手机,利润都进了别人口袋。那么,你能说这些手机属于地道的“中国制造”吗?

  虽然从制造到创造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层次上却是千差万别。事实上,即便是同一种产品和标准,“内外两张皮”早已成为潜规则。用于出口的产品精细而严谨,可以说是质量上乘的精品,很多能达到并超过国际标准;然而销售于国内的产品,却是难以过关或者自降标淮的产品,与出口产品在质量和安全性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若不是去反思造成海外狂购的原因,而是以“国内生产”作为理由而指责消费不理性,既是对问题的刻意回避,又是对公众权利的故意忽略。要知道,狂购不是疯狂的任性,而恰是基于品质认同下的用脚投票。当国产产品难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时,那么海外替代就会成为最理性的选择。

  当整体功能和安全性都没有差别的情况下,那么最具竞争优势的,无疑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工艺之别,品牌之异,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品牌认同。对于生产者来说,需求侧也好,供给侧也罢,品质总是具有最基础的价值,并辅以人性化、多层次的消费满足,如此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并获得消费认可,否则再高调的“国产抒情”都只是一个伪命题,基于消费选择的指责无疑于道德绑架。马桶盖的问题其实是个“笔芯之差”,唯有真正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让国产马桶盖更美观、大方、多元、人性和安全,那么其才能有与日本产品分庭对抗的资本,中国智造才能树立新的品牌形象。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