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翻开国内制造业的尴尬

2015年11月12日 07:13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今年若评日用品明星,铁定非马桶盖莫属。从春节时媒体连篇累牍报道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到全国两会热议马桶盖,以致国务院总理也与代表们谈起马桶盖问题,过去上不了台面的马桶盖屡屡成为舆论热议的主角。

  有媒体报道,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但为何就难以造出让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国家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近日在回应此问题时称,制约中国制造的症结在于技能人才短缺。

  此说,可谓一矢中的。

  若说中国造不出品质俱佳的马桶盖,肯定不准确。在日出售马桶盖中其实不少就是中国制造的,国人只不过将“出口转内销”罢了。

  马桶盖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产品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高大上”的突破,但总体水平仍有欠缺。尤其是日常用品,不仅在欧美市场,连在许多非洲国家,“中国制造”似乎成了低档产品的代名词。

  这确实让国人尴尬,过去我们总自豪于中国产品的“物美价廉”,其实,价廉还说得过去,“物美”则见仁见智了。

  眼下职场有个怪现象,许多岗位的技工收入并不低,但一些大学生却宁可拿两三千元的工资坐办公室当白领,也不愿去应聘四五千元薪水的技工岗位。这边厢,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那边厢大批工厂招不到技工。与之相应,高职院校招不满名额,但成千上万高考落榜生宁肯复读也不进职业院校大门。

  究其根源,还是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所致。现在虽说大学生不能直接当公务员进机关,但让他们到生产一线当工人,那无论面子还是架子都放不下的。可是,谁说大学生就该当白领坐写字楼呢?这种观念本身就很狭隘。

  其实,像德国那样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六七成的中学生都进了职业院校,读综合性大学的反倒是少数,而且,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待遇比综合大学还要好,社会地位更无高下之别。正是有了高素质系统化的职业培训,才有了世界闻名的“德国制造”。

  显然,“马桶盖尴尬”将了中国制造一军,要想尽快摆脱这种尴尬局面,不仅要转变社会对技工等产业工人地位的认识,更要从国家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有根本性的变革和转型。

  什么时候我们的高职院校也出现名牌大学那样的报考热,而且职业院校文凭是职场上吃香的“敲门砖”,那时,全球市场必然会对“中国制造”另眼相看。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