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国内外舆论也刮起了一阵“中国-中东”讨论热潮。此次访问,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以中国国家主席的身份访问中东,更是在当前中东特殊时期下中国与中东国家进行的一次有别于传统能源合作框架的“突围”,可以说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访问,开拓了中国和中东合作的新天地。
中东地区当前正经历着巨大的地缘政治变革,首先2011年“阿拉伯动荡”已经趋于平息,动荡影响下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和叙利亚各自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动荡之后滋生的各种地缘政治力量角逐使得安定和平成为了中东民众的普遍心声。
其次,中东国家尤其是产油国如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等国,在当前的“低油价”时代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和地缘政治压力之下,不得不保持高额的消费水平,而鉴于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原油产量远远高于原油需求,相关中东产油国国内外社会、政治和经济压力加大。
第三,中东国家在后“阿拉伯动荡”时代,各种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已然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政治阵营,包括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叙利亚为代表的“什叶派”阵营,和沙特-巴林-阿联酋-科威特-苏丹等国代表的逊尼派阵营,相互之间在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相互角力,以色列和土耳其则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以独特的身份参与其中。
第四,传统中东域外大国干预格局变化,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面临重组。作为传统的域外大国,美国的力量一直对于中东至关重要,但是奥巴马政府在一系列敏感议题中选择规避,使得中东传统盟友如沙特和以色列心怀不满;俄罗斯适时的介入中东政治军事纷争,改变了中东地区长期以来的“美国主导”的地缘格局。
第五,中东地区意识形态争斗日益激烈,传统上包括强人(共和国)政治-王国政治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二元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受到了来自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干预,在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埃及西奈、利比亚等国,极端组织已经对当地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使得习近平主席的出访,以及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在中东国家获得较大范围的关注。传统上,中国对于中东地区的主要关切是“能源”。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期望在维护和加深能源合作领域的同时,希望在相关其他领域,如商贸、金融、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方面,同中东国家进行密切的合作。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和中东之间确实存在着利益契合点。当前随着伊朗国际制裁的解禁,伊朗希望更快速更全面的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利用国际资本和技术重振伊朗经济;沙特则由于较大的财政负担和对于油气出口的巨大依赖,希望能够促进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埃及有着振兴经济的宏大愿景,希望借助中国“投资带动”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并且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
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也希望扩展同中东国家的合作层次和水平,中国希望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希望加快和中东尤其是海湾国家人民币互换进程;中国希望能够借助伊朗解除制裁的契机,更深入的参与到伊朗国内建设上来;中国希望能够通过帮扶埃及的经济重振,使得中国在中东地区有一个重要的经济伙伴。
中国和中东国家间彼此相互需要,是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东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我们不应过度客观,毕竟中国在中东地区仍然是一个“后来者”,而中国-中东合作需要更长期和更全面的交流和信任。理性合作,妥善推动,中国-中东未来合作愿景才会越走越好,越走越亮。
(王晋?,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