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3日上午9时30分许,在马队护卫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车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萨德阿巴德王宫共和国楼广场,伊朗总统鲁哈尼亲自在停车处迎接。中伊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队奏响中伊两国国歌,习近平主席在鲁哈尼总统的陪同下检阅仪仗队。随后,习近平主席开始应邀访问此次中东三国之行的最后一个国家——伊朗,备受世界关注。(《人民日报》1月24日)
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4年之后对伊朗的首访,也是伊核问题得到对话和平解决之后,伊朗迎来的第一位友好国家元首的访问,其意义特殊而重要。习近平主席的到访,充分表明中伊两国关系在深化、在飞跃、在推进。虽然岁月在推移,世界在变化,但中伊两国关系的温度不仅不降,却明显反增,其密切友好、互信互助、务实合作和创新升华外交格局,在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中不断形成,而且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东,在世界产生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引领、示范、促进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抵达德黑兰的当天,就同鲁哈尼总统举行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双方回顾中伊友好关系发展历程,就双边各领域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中国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国,都需要振兴自己的民族。在志向相投、梦想相融方面,中伊两国可谓具有一致性,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便是最为具体生动的见证。
比如:中伊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既古老又现代。说古老,是指早在2000多年前中伊两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展开了交往与合作,进而结下了至今仍然不衰、仍然向前的深厚情谊。说现代,是指当前中伊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征程中格外默契,进而更加同心戮力,友谊、合作、发展成为关键词。习近平主席指出,两国在历史上没有战争纠葛,只有悠久绵长的友好交往和精诚合作;在现实中没有根本矛盾,只有始终如一的相互支持和互利双赢。这是中伊持续友好、不断合作的根本原因,也是根本保证。
中伊友好源于历史上的友好交往,源于困难时期的相互扶助,源于重大问题上的无私支持,源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中方希望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落实顺利,欢迎伊朗以崭新姿态出现在地区和国际舞台,愿意同伊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政治、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安全、人文等互利合作迈上新台阶。中方尊重支持地区国家和人民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国际社会应该帮助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方愿同伊方保持沟通协调,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习近平主席如此深刻而又精辟的总结,正确而又坚定的主张,真诚而又务实的期待,进一步折射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伊朗的高度重视、热切关注,中伊两国关系再一次站在了新时代行进的制高点上。比如:中伊两国两国元首在会谈时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以此为中伊关系新的起点和纲领,夯实互信,增进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双方同意扩大高层交往和各层级交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场合的协调配合,推进安全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双方同意推动智库、高校、青年加强交流,共同办好孔子学院,深化新闻和旅游合作,扩大人员往来,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我们知道,中国在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外交战略方面,除了创新“亲诚惠容”中国式外交工作理念,深得世界各国的理解、尊重、拥护和接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交工作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必须认真提及,那就是坚持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注重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在友好国家关系中,伙伴关系基本分为若干层次。比如:建立或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那就是最高一级的外交层次。中俄、中巴、中英等,即属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可谓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高层次的合作关系。此外,还有海域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友好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等建立和加强,也更具有务实意义。可见,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亲自同鲁哈尼总统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双边合作发展含金量可谓加重。
而习近平主席和鲁哈尼总统共同见证的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以及能源、产能、金融、投资、通信、文化、司法、科技、新闻、海关、气候变化、人力资源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则充分表明中伊两国阔步迈进更加友好、更加互信、更加务实前行的新阶段。
中伊两国于1971年8月16日建交,今年恰逢建交45周年。在这个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凸显的时候,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中伊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健扎实地推进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各领域务实合作,更加值得珍视。中伊两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力福祉双边和中东地区的新篇章,必将由此而精彩谱写。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