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高德地图发布《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该报告根据交通大数据监测结果梳理。2015年度中国交通拥堵城市排行榜,北京名列榜首,济南、哈尔滨、杭州等城市紧随其后。杭州的拥堵时间超过了北京。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拥堵程度加剧。报告还显示,北京等城市采取的单双号限行政策,限行效果弱于往年。(1月20日《新快报》)
北京毫无悬念的名列拥堵榜榜首,这显然是个让北京市民感到无奈的消息。而单双号限行的效果开始发生弱化,则更让人担忧,接下来交通管理部门会采取更为严厉的限行等调控管理政策。
杭州的拥堵时间超过北京,而国内其他的一、二线城市的拥堵时间也都朝着不令人乐观的方向增加。这也意味着,一旦北京、杭州以及上海、广州等城市实行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其他城市很有可能快速跟进,使得限行甚至限购、限外等管控举措在很大范围内推行开来。
问题在于,限行+限购+限外的政策组合,近年来已经是很多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主要政策选择,但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或者说仅仅起到了对严重拥堵的局部治理、延缓拥堵“爆发点”发生的作用。一些城市的汽车工业是主导产业,在限购政策选择上三心二意;另一些城市将外地牌照车辆特别是外地牌照专车称为制造拥堵的“罪魁祸首”,但限外政策推行后,拥堵依旧,也引发了周边城市的严重不满。
很显然,限行+限购+限外这样一个组合,在各地,再予以升级的空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升级余地。单双号限行已经把一半的牌照车辆限行,接下来总不能工作日限制5个以上的尾数牌照车辆吧?每个工作日只允许开行2个尾数的牌照车辆?要是再拥堵,再缩小到1个尾数?而限外政策更是堪比“七伤拳”,不可避免要起到隔断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正常经济来往的反作用,加大了物流成本,让相当一部分上班族的通勤面临问题,要是再升级,在实体经济亟待努力提振的背景下就显得太不合适了。
并且,如果优化升级限行+限购+限外政策组合,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大运力投放,但当下国内的一、二线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主干道上的公交“小火车”景象常态化呈现,地铁上的拥挤程度已经让各地城市的交通、安监等主管部门的官员神经高度紧张,生怕出事。
要治理拥堵,又不太可能继续强化、升级限行+限购+限外政策组合,应当倒逼找寻各地产生拥堵的真实原因。每年的10-12月都是交通拥堵高发时期,这个季节的南方经常出现雾天,而在北方则是冰雪天气,这肯定与更多程度更严重的拥堵相关。但相关因素并非只有天气,以及更为频繁的出行需求,这几个月恰逢岁末,各地城市道路修缮、翻新工程遍地开花,修路路段构成了更多的拥堵黑点,而这恰恰也是许多城市交通主管部门在解释拥堵成因时有意忽略的问题。
高德地图基于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重庆的职住失衡最严重,居住区基本都在东城,写字楼却在西城,居民们不得不每日穿越城市通勤。重庆的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主要的一、二线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显然是各地城市规划水平不高,城市布局、功能配备、设施配套的统筹意识不强的表现。实际上,这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拥堵,显然会比数量有限的外地牌照车辆所可能制造的扎堆拥堵更为严重。此外,因体育比赛、明星演唱会等文体活动所造成的单次严重拥堵,也突出反映出城市规划短板。
因此,要真正意义上减少拥堵,走出“限限限、堵堵堵”的困局,就需要从城市交通、道路管理的角度,以及优化城区功能布局配套的角度发力。笔者以为,可以考虑以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疏运能力为目标,下大力气出台调整政策,提高道路修缮、更新效率,错开冬季拥堵期,严禁漫无目标的随意占路修建;一、二线城市应停止核准交通拥堵区域内举办文体活动,体育比赛、明星演唱会等活动应只允许公共交通疏运;各地要将易导致拥堵的功能区疏散到郊区,新建城区要实现居住区与商业区、写字楼集中区域在半小时步行范围内,旧城区也应在可允许范围内进行功能布局调整。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