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府信息公开岂能玩“太极”?

2016年01月15日 10:29   来源:红网   徐甫祥

  昨天,京华时报记者从知名网络爆料人周筱赟处获悉,贵阳市中院近日受理了他起诉毕节市政府、贵州省政府的7个行政诉讼案件,并于1月12日正式立案。周筱赟于去年申请毕节市政府公开1.77亿元“毕节市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相关信息,后认为毕节市政府的7项答复内容答非所问,向贵州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遭驳回,周筱赟因此向贵阳市中院起诉毕节市政府及贵州省政府。(1月14日《京华时报》)

  周筱赟之所以申请公开毕节市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的相关信息,缘起2012年毕节发生5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事件时,当地政府即表示,从现在起,市、县(区)财政每年将拿出约6000万元经费,设立“毕节市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但此后,有关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仅2015年就有至少6起留守儿童受到伤害或遭受性侵,尤其是2015年6月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事件,更让社会震惊。显然,周筱赟申请公开的此项信息,也正是公众所急切需要知晓的内容。

  一方面是高达1.77亿元的专项救助基金,另一方面却是并不理想的救助现状,这难免让人疑惑该基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如何?当然,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面对公众的疑问,作为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即便没有公民申请,也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以正视听。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规定,“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属于“应当主动公开”的范围。但遗憾的是,对周筱赟要求公开信息的申请,当地不是敷而衍之,就是答非所问,甚至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这实在不是一种务实的态度。

  笔者想,当地政府之所以在信息公开问题上玩起了“太极”,或许有两个缘故:其一,过去,地方政府一般只在人代会上汇报工作,回答提问,而极少专门应公民要求公布政府信息,因而不习惯,不适应,或者说还有一点不乐意;其二,这笔号称上亿的基金要么没完全到位,要么虽然到位,但迄今还躺在账上“睡大觉”,或者在使用中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而在这两种情况下,玩“太极”似不失为次佳选择。

  其实,周筱赟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所遇到的结局在某些地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要么“红灯”,直言拒绝;要么“黄灯”,回答笼而统之,近乎外交辞令。显然,前者有违国家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法规,后者则是对国家三令五申的一种“阳奉阴违”,而两者都侵害了公民的正当知情权。实际上意味着,国家推进政务公开的努力在某些地区遭遇了“肠梗阻”。

  应该认识到,政府信息依法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行政的体现。因而,只有统一认识,转变作风,令出必行,打通局部地区的“肠梗阻”,在这个问题上动真格,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才能促进政府信息依法向民众公开。同时,这也是一种来自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譬如,1.77亿元专项救助基金从划拨、调配到具体使用情况的公开,公众可直观了解到,此资金是否悉数到位?有无违规截留?渠道是否畅通?覆盖有无死角?在救助链条的最终环节,甚至被救助人的具体名单,都会一览无余。显然,这种来自全社会的监督,对于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救助,实在是善莫大焉。

  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已是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是尊重公民正当知情权的体现。事实上,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媒体及民众表达了类似诉求,譬如要求公开反腐追回资金、治霾资金、计生罚没资金、福利资金、以及公益募集资金等的相关信息。而这一次周筱赟提起的行政诉讼,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当地政府在信息公开问题上动真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信息公开更积极    2016年05月25日
  • ·政府信息公开敢亮丑才能破障碍    2015年02月09日
  • ·政府信息公开不能只是自我表扬    2015年0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