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其实,人人皆可成乐善好施的“牧师”

2016年01月14日 13:33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邳州的阿涛去年初连盗多家别墅,不仅在被盗居民家中做饭睡觉,还拍图发到朋友圈“炫富”。临走时,他还顺走看了一半的《资治通鉴》。近日,记者从南京秦淮警方处了解到,在得知了阿涛家里生活困难后,失主谢先生不仅没有要求赔偿,反而将一万元现金交到了阿涛家人手中。他说,阿涛像是《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而自己,则要做书中那个乐善好施的牧师。(1月13日《现代快报》)

  一个立志于做“在大屋里写小说的小说家”,却是一个锒铛入狱的小偷;一个视自己为“乐善好施的牧师”,却是一个以怨为德的失主。当“雅偷”遇到了“牧师”,不是惯常的义愤填膺,不是常见的苦心说教,也不是常态的火上浇油,更不是未求赔偿而是万元之资,以“给对小偷反哺”的方式,进行了另一种说教与帮助。至于能否达到触及灵魂的震撼作用,固然还需要观察,然而给予别人以尊重,并能换位思考虑及其苦处,在惩戒之余而给予关怀,才能收到“以善感化”和“以爱感召”的最终效果。

  有人说过,这种模式无法复制,也不宜复制,因为给小偷以资助无疑于“养虎为患”,或者是“助纣为虐”。当然不排除,对于很多大奸大恶者来说,这样的付出有可能难以获得回报,万元资助也难以达到预期中的效果。然而,任何手段都不应有太功利的目的。相反,以尊重之心,以关爱之情,给予“作恶者”以体恤,其实才是最好的精神感召和灵魂净化,让他们除去现实之恶而回归于人心之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失足者其实都有着客观原因,都有着迫不得已的苦衷,都一种被这个时代深深抛弃的失落感,都无以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他们选择报复也好,冷漠也罢,其实都是基于现实处境下的条件反射,让他们感受到最基本的尊重,那怕是最微弱的温暖,都足以让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人都可能犯错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并成为人生中的污点。然而,这不应成为歧视并压倒一个人的理由,更不是粗暴拒绝帮助别人的依据,恰恰相反,对于那些曾经和正在犯错的人,需要用更多的精力、资源去帮助他们,并真正能走近他们的生活,否则在普遍性的歧视之下,再严苛的处罚都无以达到救赎的作用。细节决定成改,刚柔并济才能让效果达到最佳,有的时候往往是那些看起来难以挽救的“浪子”,外表的桀骜不驯之下,其实有一颗脆弱的心,只要给予些许真诚的关怀,就能让其在感动之余而反思,在反思之余而奋进。这样的传奇故事很多,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也不少,很多时候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之外,外界的帮助尤其是关键时刻的拉一把,才能达到“一饭之恩”的极致性效果。

  相比于万元之惠的“个人情怀”,公共关怀和公众素养才是最关键之处,也是检验社会良善如何的试纸。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另一种图景,普遍性的歧视,天然性的拒绝,已成为“失足者”们难以承受之重,并由此导致他们有强烈的社会排斥感和报复心。中国的再犯罪问题并非一时之痛,司法部早在2004年就统计过相关数据:当年中国重新犯罪率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是在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中,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占到了70%。 再犯罪的不断发生更是给当今社会提出了一个个难解的命题:为何劳教和判刑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为何刑满释放人员难以重新融入社会?

  是的,歧视下的排斥,是最主要的诱因和推手。当一个人有悔改之意,却发现无路可走;当其欲寻求正道,却面临着处处碰壁,其就只能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可恨却让人恨不起来。很显然的是,若是不能改变制度性的歧视,那么他们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并由此增加社会治理的风险和成本。

  其实,人人都可做个乐善好施的“牧师”,那怕是给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都能成为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成为培植良善的种子。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超限效应    2010年06月30日
  • ·《悲惨世界》归来与颠倒的世界    2013年03月21日
  • ·以书为镜照见不足    2016年01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