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总靠媒体曝光改变代课教师的命运

2016年01月04日 15:34   来源:光明网   段思平

  从17岁到57岁,山西省陵川县积善村代课教师宋玉兰坚守三尺讲台40年,她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照亮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虽然宋玉兰这一辈子每月工资最多时也只有一百多元,但她喜欢孩子,说“我离不开孩子们”;乡亲们也敬重她,说“她是小山村不灭的蜡烛”。(1月2日《北京晨报》)

  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拿着仅仅150元的微薄月薪,代课教师宋玉兰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早已超出了感动的范围,更多的是心酸与沉重。当然,我们也都知道,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代课教师这个群体。

  对于代课教师,现在有两种舆论倾向都值得警惕。一种是冷嘲热讽,认为工资这么低,还赖在这个岗位上,这个并不是谁强迫的结果,只能怪其自己,主张由代课教师自谋出路;一种是过度拔高,认为代课教师都是道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人,应该全部给予转正。

  实事求是地说,代课教师多半都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但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他们未必就不会离开这个行业。很多代课教师在这个行业耕耘了很多年了,当年还抱有一线转正的希望,但随着事业单位实行“逢进必考”,大量并无大学学历、甚至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转正希望已经彻底落空。但无奈青丝熬成白发,也确实也没有进入其它行业的能力了。

  这就是代课教师面临的无奈现实——进无法转正,退没法转行,唯一的希望就是政策照顾,而政策照顾往往又来自舆论关注之后。近年来,很多媒体都曝光过代课教师的故事,很多报道最后都推动了代课教师待遇的提升。因此,我也可以想象,媒体曝光之后,宋玉兰所在的陵川县会给予回应,补发欠薪、大幅提薪、代缴保险等等。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宋玉兰,在无人关注的社会角落,在当年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时做了教育事业的一块砖,现在却成了一些部门眼中的包袱,他们该怎么办呢?

  对此,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只是在舆论压力下才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对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转正,对愿意离开的代课教师给予清退赔偿,对仍然继续做代课教师的,至少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一份工资。这些事情做起来,真的很难吗?说到底,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并不缺少政策、财力与执行力,需要的,只是一点诚意罢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