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乡土中国只留下“精神寄托”

2016年01月04日 10:55   来源:南方网   张培国

  “如何推进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守护好山水风物,留住回得去的乡愁?”2015年12月27日,广东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大国空村》作品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邀请专家们讨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重建乡土文化、留住“精神老家”。 (1月3日光明日报)

  元旦期间,驱车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说是农村,父母其实住在新建社区弟弟家的楼房里。社区有广场,有健身器材,各项设施都很配套。不远处,老村里应该拆迁的老宅坐落在肃穆中,绕着胡同走了一圈,没看见几个邻居,有些房子已是断垣残壁,不知道多久以后,这些老房子便会消失。

  快到年底,村里出外务工的青年人陆续回来了。在不久后,村庄将打破往日的宁静,各种各色的音调开始回归乡音,各种思乡的情绪在这里得到缓解。但在社区化程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这种乡情不知道在多久之后将无所寄托。

  这只是一个小村的十年变迁。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不久的将来,许多村庄都将逐渐消失,被社区楼房所替代,农村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正像中山日报社记者程明在作品《大国空村》中描述的那样 :“回到儿时的村庄,面对垂垂老去的村邻和摇摇欲坠的村屋,许多游子不由自主地黯然神伤……我们的乡愁将何处安放?”

  这是正在推进中的中国一个缩影。在当今这个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的时代,乡土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形下,探讨一下该如何去留住故土,留住乡愁,让游子们心有所寄,无疑是一个重要且迫切的话题。

  一则,要重视乡村在未来的重大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乡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未来解决数亿人口生产、就业、生活和居住的重要空间。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要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古村落的保护,重视新社区规划中的文化含量。同时,要借助土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和耕地红线基础上,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三农”,协同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则,要防止日益严重的“乡村病”。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等“乡村病”日益严重。面对这些难题,各级应当因地制宜,对城乡区域进行产业重组、文化重构、社会重建,让农民有尊严地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为乡村留住人力资源和活力。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本真的情感诉求,土地、文化、母亲是维系民族感情生生不息的血脉,也是每个在外漂泊的国人为之倾倒、为之爱怜的情感缘由。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乡土中国文化得以传承,“乡村病”能被治愈,莫让乡土中国只剩下我们的精神寄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