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食堂”是凸显教育无能的行为艺术

2015年12月25日 06:53   来源:红网   晴川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广东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无声食堂”的初衷,据说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用学校的话说,就是能让学生在就餐过程中不争、不抢、不跑,坐姿端正,不踩踏桌椅,不站着就餐等等。大声喧哗确实影响就餐环境,不好,但让人搞不懂的是,孩子亲切温和的说话,或者彼此窃窃私语的交流,既可能是讨论学习,也能增进彼此感情,这样一道温馨又别样的景致,为何看不见而随意抹掉?

  安静地吃饭自然是一种美好,但国人普遍的看法,只要不吧唧嘴,吃相不难看也该合格过关了吧?何以要弄那么多框框条条?确实,《论语》中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标准,但把几千年前的标准奉为圭臬是不是还合适?本就见仁见智。设想下:一帮青春活泼的同学坐在一起,突然都要憋着不出声地各吃各饭,伸手打着哑谜让人猜,这是不是感觉很怪异?恐怕老师面对着情形也会有一种想冲过去逗其开口的冲动吧?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

  无声餐厅名为教育孩子礼仪习惯,其本质还在向学生传递一种规则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是教育必须,尤其对天性好动的孩子而言,严格规范无异于是一次行为矫正,但任何刻板的外在行为模式,不断强化虽或能让孩子变得温文尔雅,但往往也会让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刻板投射到自我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此时,这种规则意识,就如给梅修剪致使失去曲、欹、疏而变为病梅一样,对孩子发散性思维或者叫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一次阻遏束缚,甚至是残忍修剪。规范孩子行为是必须的,但要分清楚什么是规范,哪些方面应该规范,什么年龄可以规范以及该怎么样规范。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文体叫心灵鸡汤。无声餐厅就是这样的一碗心灵鸡汤,初次端上来看着新鲜可口,面上好看,但用不了喝几口就会生厌,皆因不知变通,在该用智商时错用了情商。如此矫枉过正,凸显了教育的无能。与其说是教育艺术,不如说是一次行为艺术。在教书育人方面,学校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既要在细节上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更要抓住教育主流,激活学生思维碰撞的青春活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制作出一个个循规蹈矩、老气横秋的人。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