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体质全国拔头筹有原因(图)

2015年12月22日 14:24   来源:东方网   沈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的理念,引起中外关注。我国早已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国民体质日趋健康,但离“健康中国”的愿景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倘要实现“健康中国”,除了医疗、食品、保婴、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外,全民还得重视体质的提升。我认为,后者的日臻亟需得力于两端:一是政府要创造有利条件,力助公众的健康生活;二是市民要有自我负责的态度,生活健康化。

  上述两点,上海较之于全国各大城市,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做得还是蛮好的。这是有例为证的。前不久,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在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和国民体质达标率两项指标中,上海双双名列榜首。其实,从2010年始,上海的这两项数据就已经傲视全国所有省市了。

  健康,或曰体质达标,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它涉及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尽管人们并不一定自觉而为。吃得精贵,未必吃得健康;玩得舒坦,未必玩得健康;活得潇洒,未必活得健康。咱上海人之所以体质高于全国,我想,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饮食。上海人经历了一个“吃饱-吃好-吃健康”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群日渐步入中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一度出现问题,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侵袭着他们,中年危机并非预言,这使得上海人从饮食(管好自己的嘴)着眼,重新审视长期忽略的健康问题。譬如,近年来的上海,以“少油少盐糙米沙拉”的健康餐饮为卖点的餐厅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是外资餐馆。倘若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上海健康餐饮”,一下子可跳出248个餐厅选项(北京搜索仅为117个)。

  二是跑步。晨锻如舞剑、打太极,以及跳广场舞,这在上海司空见惯,“跑在上海”则是近些年来的新鲜事。腰别计步器的人越来越多,以手机来统计每天跑步的次数颇为时兴,你常可以听到、看到家人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在交流跑步的情况,这种“比赛”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攀比”和体质的“较量”。虽说跑步带有一定的“从众性”,但它委实给生活带来了乐趣,给体质带来了健康。随着跑步越来越流行,跑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自愿组合的跑步团体的涌现就是一个例证。据说,上海目前有不同规模的“跑步团”近百个,小则10多人,大则数百人,有的还参与了马拉松赛跑。

  三是日趋健全的市民体质监测机构。在市政府的扶持下,上海从2004年就成立了市民体质监测三大机构:上海市社区健康体质监测站、上海市体质监测指导中心(设立于上海市体育科研所)和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设立于上海体育学院)。它们分别承担了服务、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并为市民提供健身方案的功能。另外,在全市范围内,共有13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设立了80个监测站,除了采集市民体质数据外,也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市民的健康须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表征,关心和重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市民的健康,这理由是“服务”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