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神话在上海”别人为摊大(图)

2015年12月21日 11:11   来源:东方网   周稀银

  临沂平邑县郑城镇油篓村共有36栋两层别墅、四栋居民楼,而每当过年过节,村里的宝马、奔驰、玛莎拉蒂等豪车根本停不开。年收入20多万的家庭算一般一下情况。深山农民“收入超越上海”,都因为一张煎饼……(12月20日齐鲁网)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富村,而豪车、别墅背后的“一张煎饼打天下”,显然有神话之嫌。

  一张薄薄的煎饼,真的能挣到一年二十万吗?按照记者的计算,一个普通煎饼的售价为4块钱,每加一个鸡蛋或一份蔬菜,增加一块钱。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按照每个煎饼卖5块钱、成本1块钱计算,李兴文一家三个摊位每天至少卖出600个煎饼,每月净利润为72000元,一年净利润为864000元。除去三个煎饼摊、每月1万元的租金,每年净收入约为75万元,每个摊位平均年收入25万元。这样的收入水平,且不说千里之外的平邑县,即使放在“全国平均收入最高”的上海,也不遑多让。

  呵呵,原来“一张煎饼”的富裕神话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啊。细心的网友就看出了破绽,比如,一个煎饼的成本真的只有一块钱吗?而“三个摊位每天至少卖出600个煎饼”,一个摊一天200个,平均一个用时3分钟,就要600分钟,10个小时,就是说这10个小时要一分钟都不停地摊煎饼,谁信?如果这样计算不当,那所谓的年收入20多万不就失实了吗?而“实际上整个上海市区90%的煎饼摊,都来自平邑县郑城镇油篓村”,不知道这个结果是记者估算出来的,还是村民自夸的?上海市区那么大,煎饼的摊位到底多少个,真的只是被一个小山村的村民几乎“承包”和“覆盖”下来了吗?上海市方面有这方面的统计吗?做新闻做成这样的臆断,显然有违客观公正的原则。

  当油篓村的李荣士于1998年第一次将沂蒙煎饼带到了上海滩,没成想竟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李兴文一家六口全都搬到了上海,儿子李德福在上海结婚买房、安家立业;98年从煎饼摊起家的李明,如今已经是拥有多家餐饮企业、投资公司的亿万富豪。我们承认“领头羊”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煎饼之所以能在上海“遍地开花”,一方面靠的的是油篓村民抓住了时机,碰上了好机会,尤其是上世界九十年代末;另一方面煎饼的“品牌”也是靠这么多年大家一步步“经营”起来的,绝不是一年的“崛起”,而是一二十年的长期积累。而村民们即使真的富得“流油”,但也不是就全靠“一张煎饼”,其中既有当初的原始积累,也有从事别的行当的大有所获。

  不管哪座城市,都有乡村人不辞辛苦勤劳致富的身影,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更是不可能没有全国各地农民们的巨大贡献。而较早将沂蒙煎饼“普及”在上海滩,需要的是油篓村人的闯劲与干劲,而一人带动全村人几近塑造神话,自然值得肯定。只是作为媒体也好,外界也罢,还应更加客观地看待为好,不过度解读,不拔高不贬损,尤其不能仅凭测算、甚至臆断,这不仅是对小山村煎饼神话的人为撑大,而且也极有可能给其他山村人带来误导,以为谁也能闯荡上海滩,一个小手艺就能致富全村人。凡是有因有果,只偏重、乃至夸大神奇的结果,却对其艰辛的过程刻意回避,这样的报道显然是不够全面真实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