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不能高估风险也不能无限夸大作用

2015年12月21日 11:00   来源:中国网   巴殿君

  随着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变得更加积极以及中国的利益变得具有全球特征,以开放的“经济联盟”策略,通过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实现欧亚大陆与世界大洋的互联互通,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新的外交构想已经出现雏形,预示着中国的地区与全球战略出现新的变革。从地缘政治上看,中国“一带一路”的目标是“稳疆兴疆”、建立“命运共同体”、推动“南南合作”、构筑“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面临巨大挑战与风险,成败盛衰取决于地缘政治环境与经济现实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不能高估“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停止不前,也不能无限夸大“一带一路”的价值及作用。

  “一带一路”计划尽管战略设计宏伟,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意义重大,但这个长期计划不仅面临经济、政治与安全方面的挑战,从国际关系上来看也存在诸多风险。

  首先,从经济方面而言,“一带一路”计划的设计基于参与方“共赢的观念”,但是从商业利润上讲,这种“共赢”的利益不会立竿见影。目前,参与方显然都是为“一带一路”特定投资潜在利益所吸引,但一旦实施起来,将会遇到巨大障碍与问题,战略政策不会产生短期而明显的利益,可能会导致投资方的犹豫与怀疑。

  其次,从政治方面而言,“一带一路”战略设计表面上看是以经济投资、开发与贸易合作为理念,但是能否顺利实施将取决于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问题。其中表现为三个影响因素:一是政治利益的问题。构成“一带一路”的三条基本核心线路,两条陆路一条海路。一条经俄罗斯,一条经中亚,一条经印度洋。这已经不属于经济范畴,而是纯粹的地缘政治。“一带一路”战略设计将会彻底改变沿线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不仅对中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对于沿线的其他大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也会发生冲突。如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地缘政治利益与印度在印度洋方面的利益如何平衡?二是政治观念的问题。沿线的主要大国都提出自己“丝绸之路”计划,如何将上述国家的战略设计包含融合在其中,实现良好的对接,不只仅仅取决于中国的政治理念设计,还要看参与方的政治观念。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将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将这些国家连接成现代经济区。但由于相关国家的政治观念不同,有些国家担心中国过于庞大的影响力影响到本国主权及其国家战略目标,因此,对中国计划持有戒心。如印度自己制定了“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等,加上中印领土问题等纠葛,可能在政治观念上发生碰撞。

  再次,相关国家政权稳定问题,沿线一些国家大多是民选多党制国家,每届政府的政策调整较大,影响了中国与所在国的长期稳定关系,势必对“一带一路”计划的执行埋下不安定的隐患。以往的中国“走出去”计划曾经在相关国家实施中受挫,如在斯里兰卡,中国出资14亿美元推进城市开放,被新政府冻结,在哈萨克斯坦,由于担心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哈政府拒绝了向中国出租农地的计划等。从安全方面而言,2014年,美国军队撤离阿富汗,目前,阿富汗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伊斯兰国与基地等宗教极端主义加上不确定的、处于内战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乌克兰等混合战争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中亚处于中国“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具有核心的战略位置,“丝绸之路”的前景取决于中亚的安全局势的演变,在美国撤军、俄罗斯无力维持中亚地区安全、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一带一路”实施势必面临安全局势的困扰。

  除了上述挑战之外,如果单纯从国际关系考虑,“一带一路”面临如下考验:

  面临与开发中的相关当事国的风险。“一带一路”建设有高度的战略内涵,划时代的意义。但同样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一个验证。“一带一路”要“走得通”,任重道远。可能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水土不服”,“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工作态度、法律规定、商业环境、官员腐败、政策异变等各种状况,成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因此,不能按照中国工程建设速度及惯性思维衡量海外项目。

  其次是沿线国缺乏工程监理经验,需要中国企业在做好成熟的管理配套制度与设计,还要做好管理与技术性服务,只有这样,才不会损害“中国制造”的形象,赢得受援国的信赖,形成长期良性的互动与合作。

  再次,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沿线国家在法律制度、工程设计、材料选用方面大多采用英美标准,如何克服上述问题,逐步推动中国标准和施工规范,培育适合中国海外市场准入条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最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许多国家的竞争,如何从宏观方面制定总体政策,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国际化、科学化、年轻化的管理团队和企业联合体,引入民营资本,使设计、施工、商务的每个环节的合理性凝成“鲶鱼效应”集约商务、建设、开发资源,提升海外市场开拓力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治、金融与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如,如何化解“中国威胁论”与“被援国受害论”的问题?如何应对当事国的政策不稳定变化、当事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如何推动跨国直接投资、双边与多边金融合作?如何实现更高形式的国际机构治理等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如何防止空气、水、土地等污染问题?在投资透明度与人权保护方面如何提供保障?

  (巴殿君,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