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石油“能源武器”威力已今非昔比

2015年12月15日 07: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能源是很多国家经济的命脉。正是这种特殊重要性,使得能源不仅仅是一种大宗商品,更是一种重要战略武器,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也由此得以呼风唤雨。但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能源武器威力已今非昔比,欧佩克也走到了裂变的关口。

  能源武器首次大显神威,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当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即赎罪日战争,亦称斋月战争),为帮助以色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夹攻,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紧急补给,愤怒的阿拉伯国家(占到了欧佩克中的相当部分)则宣布向美国、日本、西欧实施石油禁运,国际油价随之暴涨四倍。各加油站前长长的等待加油的车流,成为很多美国人的黑色记忆。

  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垄断了世界石油出口的60%,欧佩克成功地将油价保持在持续上涨的轨道上。一度超过100美元的油价,更是让能源出口国赚得盆满钵满,进口国则为确保能源安全伤透脑筋。即使是经济雄霸天下的美国,有时也不得不看欧佩克的脸色行事。

  能源,由此也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很多次国际经济制裁,最核心的往往就是能源制裁,被制裁对象的国民经济乃至军事实力,因此蒙受了破坏性影响。比如,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争端,俄罗斯一掐断天然气供给,乌克兰冬天就寒冷难耐,依赖俄天然气的欧洲也会提心吊胆。

  但能源生产国的好日子似乎已一去不复返。这种巨大的变化,就在于国际能源领域出现了一个“游戏改变者”,那就是美国的页岩油(气)。这种非传统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使美国由一个油气进口大户,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不排除未来成为能源出口国。

  作为油价暴跌中的一个阴谋,沙特等国一度试图通过低油价扼杀页岩油。毕竟,页岩油的水力压裂法成本较高,沙特等海湾国家产油成本极低。如果沙特此举能够得逞,页岩油将元气大伤,国际油价则将在低迷后迅速回升。

  但人算不如天算,世界经济的疲软压缩了石油需求,欧佩克内部的勾心斗角,又使得联合一致成为泡影。供过于求的局面,促使国际油价目前已跌至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高盛公司甚至预测,油价可能进一步下跌至20美元一桶。

  能源武器威力今非昔比,也突出地反映在俄土的关系上。按照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土耳其击落俄战机是奇耻大辱,如果在几年前,俄必定对土进行天然气禁运制裁,由此迅速迫使土低头认错。但这一次,俄表面非常强硬,却始终在天然气制裁方面态度暧昧。其中道理很简单,制裁杀敌八百,但更自损一千——现在是俄罗斯油气正卖不出去,主动关闭土耳其市场,对俄经济是雪上加霜。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能源,终于开始剥离地缘政治武器的属性,逐渐回归其一般大宗商品的特质。对中国、日本、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喜讯。首先,低油价对当前低迷经济是一大礼物,给相关国家加大经济刺激提供了空间;其次,能源安全不再像以前那么脆弱,这些国家也不必心急火燎地花高代价去争夺能源供应。

  但也必须看到,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油气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能源武器暂时失去了威力,但未尝不会卷土重来。对能源进口大国而言,当务之急是抓住目前低油价的有利时机,加快战略储备,推进能源和经济的转型,走低碳发展之路,这其实也是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要求。时间窗口未必很长,不未雨绸缪,必将为新的危机所困。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能源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绿色增长    2016年07月20日
  • ·推动全球能源革命的战略构想    2016年01月26日
  • ·能源发展面临增速换挡    2015年07月30日
  • ·能源不安全感从何而来    2015年06月04日
  • ·医改提速的“能源”须未雨绸缪    2015年05月11日
  • ·我们需要一门能源进修课    2015年03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