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以色列之外的第一所本科分校,将正式落户我国广东汕头。这所学府在国内的知名度虽不如美欧一流高校,但其研究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却早已得到公认。以色列理工学院不但拥有数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有近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至少创办过一家公司。
以色列的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却出了1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诺贝尔奖获奖总人数的20%;平均每1844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个是创业者;以色列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以色列吸引了约20亿美元的风险基金,人均风险投资额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居全球第一。
为什么创新创业可以在以色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如鱼得水?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研究,以色列人从小就鼓励孩子勤学好问、不怕困难、敢于创新。即使是在强调服从和等级的军队中,以色列人的等级观念也并不强,他们更加重视在艰难的境遇中独辟蹊径,士兵甚至可以经常与长官平等对话,提出改进的建议;而在公司中,上下级之间打破常规引发争论和争吵,更是家常便饭。
更加重要的是,以色列人似乎认为失败是一件寻常事。以色列航空前总裁雅尔·沙米尔说,在以色列,失败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不可接受的。创业者不会因为失败而被鄙视,正因为如此,以色列人才乐于冒险,提出并实践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不担心形象因此受损。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满的东西,总是像缺了点什么,作用却不会衰竭。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才会勇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才会不怕失败,并由一点点的细小改进,汇成一代代的蜕变进化。
不过,倒也不是只要不怕失败,就可以不顾一切向前冲。创业要冒险,但必须是理智地冒险。创业面临的往往是生死考验,大部分项目大多只有一次机会。要存活下来,理智比蛮力更重要。即使不能彻底想明白,至少像商业模式、骨干团队、创始人股权结构这种最重要的问题,得先弄弄清楚。
而那种先上马后看路的创业办法,就像篮球运动员把自己扔在半空再寻找篮筐一样,只适合科比、乔丹等少数天才,并不适合主流大众,在这个融资已经不再火热的冬天,尤其如此。(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忱)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