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师父》,武侠片的魔性狂欢

2015年12月11日 07:09   来源:红网   史兴庆

  《师父》是一部别致独特的武侠片,通过民国时期天津卫的武林故事,突出展现了武侠人物链条上至关重要,却往往被扁平化的师父形象,打造了一种武侠片里不多见的,却又颇具现实况味的师徒关系。

  在传统的武侠片以及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文学大侠构建的后武林业态中,徒弟在武侠人物谱系中占据着绝对核心,武侠电影也往往表现为徒弟成长为师父的过程,一旦徒弟功成名就,或抱得美人归,或居于江湖的庙堂之高,这个过程就结束了,就开启了新的师道轮回。师父往往在生态链的上游和末端,扮演着传道者和“看门人”的角色。

  《师父》则完全不同了,影片把师父推向前台,成为叙事和情感表达的核心。不仅突出了咏春拳师父陈识(廖凡饰)的个体形象,更以陈识、邹师父(蒋雯丽饰)、郑师父(金士杰饰)三位性格迥异、颇具魔性的武林高手的三点连线,勾画出了民国武侠样态的一个剖面,承载起一个极具地域特征的师父群像。在武侠类型有些走投无路的当下,具有一定的拓展价值,也有望推动武侠片柳暗花明。

  影片最具颠覆性和开拓性的是对师徒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建构,极具异质性,片中的师徒关系直接颠覆传统,虽然一地鸡毛、一片狗血,却在现实感上让人不觉陌生,倍感凌厉,得到相当的观影共情。

  传统武侠片的师徒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传承关系,共生共荣,也可谓天经地义,师徒一如父子,相对纯粹和简单,整体和谐。当然也有师徒反目成仇的,要么是出了逆徒清理门户,要么是像岳不群与林平之这般诡异而残酷的关系,但后者是建立在“自宫”后性情大变的基础之上,算是诱因和外力作用下的基因突变,并不能左右传统师徒关系的情感本质。正如某人有病,并不否定他曾经健康一样。

  而《师父》中的师徒关系则彻头彻脑地被异化。片中的整个武林,师父收徒弟,但“不教真的”——这就不再是传承关系;师父颇具忽悠性,而徒弟俨然成了师父的“理财产品”。外来的陈识更为典型,他收徒弟纯粹是为了利用徒弟去踢馆,不惜出卖徒弟的性命换取自己开馆的资质。师父对徒弟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对等的利益交换关系,传道授业的目的和过程,充满了欺骗与被欺骗,甚至是要命与被要命。

  这种貌似极端化的师徒关系,是编剧导演徐浩峰对民国武林另类视角的个性化审视?还是借助现实语境“反哺”过去的夸大和不言而喻?想想不久前郭德纲爆出相声界个别人“收徒就是收钱”的潜规则,想想前些年学界学子将一些老师称为“老板”等等,相信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除了师徒关系,影片还描绘出了一幅武侠没落的“乌托邦”愿景。陈识同郑师父互相勾结、背后交易;陈识不顾爱人独自逃亡;徒弟耿良辰(宋洋饰)遭人算计、临死前绝望地改投脚行等情节,不仅折射出武林的信仰危机,更是对传统高大上武侠精神的直接解构。

  而作为武林头牌的郑师父,在“退下来”之际才想起要对武林积弊动动刀,这个苗头却被邹师父勾结军阀林希文(黄觉饰)扼杀,而郑师父竟就此携带“爷孙恋”的俄罗斯美女出国快活去了,留给后人一句“男人的钱就是给女人骗的”,三观尽毁,老不正经;而代表了新的外来势力的林希文,又被借刀杀死……

  影片最后,随着他山之石——陈识的滚蛋,以及林希文的被杀,天津卫的武林又归于平静,这个武林与其说是历经动荡恢复了独尊,一统了江湖,不如说有着近乎禁锢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在时代变迁中恢复旧时模样的同时,也宣告了病入膏肓。

  影片在还算轻松的表象下,充满着暗黑压抑的内在,不失隐喻。在民国这个平台上,当神性的光辉遁去,人性被遮蔽,就只剩下亦正亦邪、亦真亦假的魔性在狂欢。影片中的民国,不过是一个介于真实与真相之间的平台,片中的武林,也不过是关于正邪善恶的虚拟集群;文明的进程中,如果神性的光辉遁去,人性被遮蔽,谁又能保证魔性只会在民国的武林里狂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