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现代教育要从“私塾”中获得启发

2015年12月11日 07:05   来源:红网   王晓东

  惠安紫山镇鼎模自然村山顶,守义私塾再次变得冷清。近4年时间,这一所曾荒废十余年的房舍,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蓝色的玻璃窗,颜色深得刚好能够阻隔外界的视线。这多少反映了读经私塾的现状,选址偏僻,为自己划出一片世界,与世俗有所相隔。创办者们以小班为特色,执著于传承古代经典,摸索着希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童年教育,吸收先贤智慧。然而,却又因师资良莠不齐,教育方式不够规范等,受到巨大争议。(12月8日东南网)

  私塾是我国古代一种开设于家庭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后便逐渐消失。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相继出现了许多“现代私塾”,这种发端于家庭教育的私塾教育模式,一方面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另一方面也因其自身师资和教学方法等问题而备受争议。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私塾”尽管在社会上饱受争议,但仍然受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追捧。都说“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现代私塾的许多教育方式还值得商榷,但既然能吸引一大批家长带着孩子逃离“体制内”的教育而投奔这种私塾教育,那么这种现代私塾教育必然有其闪光之处,学校教育不应对此视而不见,而是要主动从“私塾”教育中获得些许启发。

  “小班教学”常是私塾教育者的得意之处,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借鉴的一点。我国教育古来就有“因材施教”之说,即对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现代学校教育的“大班教学”制度让“因材施教”的现实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动辄一个班中五六十个孩子,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已是捉襟见肘,更不用谈针对孩子制定不同教育方案了。在我看来,比起这种私塾教育,学校更像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车间”,用统一的规章制度与教学方法来要求和教育学生,难免会不能满足家长们对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从这种意义上看,私塾教育的兴起是有其必然性的。学校教育需要思考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而不是忽视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诉求,仅仅扮演一个标准化的“大熔炉”角色。

  相对于以传授文化课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私塾教育更注重“德育”。尽管私塾的国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弊端,但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文明修养却是现代学校所普遍缺失的。现代学校教育更加看重学生可以被量化的成绩,而对无形的道德修养教育有所忽视和弱化。私塾在“德育”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它的出现恰好提醒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经典中的智慧、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同样不可或缺。

  通过观察比较现代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我们会发现两者有许多地方竟是惊奇地互补,这也印证了现代私塾教育是对新的教育方式的探索,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不合理之处的补充。私塾自身的局限性使其注定不会成为教育的主流,但它却能带给现代学校教育许多启示和警醒。在我看来,这也是“现代私塾”出现的最大意义和历史使命所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