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办私塾”仅是一个教育童话

2015年05月14日 09:42   来源:光明网   汪昌莲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自己童年私塾的回忆。陕西秦岭深处也隐藏着一个私塾——终南山书院。(5月13日《华商报》)

  眼下,在很多家长穷尽所能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就读时,却有少数家庭反其道而行之,自办私塾让孩子在家上学,远离升学的残酷竞争,家长则自己当起教育孩子的老师,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然而,看到这种“返璞归真”的教育方式,人们在拍手称奇之时,有多少家长会支持和敢于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呢?特别是,在崇尚学校教育的当下,涌现出这么多“特立独行”的家长和孩子,仍然值得教育部门反思。

  事实上,家长办私塾自教孩子,并非是标新立异之举。近年来,中国逐渐涌现出一个日渐庞大的在家上学的群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大陆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如果再加上家庭学校、国学学校等就读形式,当前国内接受非学校化教育的学生人数已达到10万人左右。乍一看,10万人不是个小数目,但与在校学生相比,仍是天空中的几颗小星星,成不了气候。

  然而,其背后的诱因,值得探究。在笔者看来,家长办私塾,是迫于无奈,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失去了信心。换言之,让孩子在家上学,并非是主动“进攻”,而是被动“逃离”。与其说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教育方式,不如说是对应试教育体制的一种抵抗。不可否认,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为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奋力拼搏”,都觉得自己为孩子“拼”来的学校还不够好。特别是,家长为孩子“拼学校”,学校则“拼升学率”,而孩子们则成了一部超负荷运转的学习机器。

  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总是不相信我们的学生,不相信他们依靠自己能学好,能管理好,总觉得我们给他们安排的路径、设计的人生是最美好的。他们的兴趣、他们的爱好在我们的眼中,都是与学习毫无关系的东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们的精心设计中被掩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我们的滔滔不绝淹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这就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教育现实。然而,正是这种现实困境,倒逼出了这一些家长“破釜沉舟”的胆气与决心,才敢同应试教育反其道而行之——失败了,让孩子享受到了轻松;成功了,让孩子收获意外之喜。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具有这样的底气,需要有智力和财力支撑,拥有玩得起另辟蹊径的“本钱”。特别是,家长办私塾涉嫌违法。《义务教育法》中明文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可见,让孩子在家上学,逃脱了学校,却逃不过教育法,最终还得回归到应试教育的现实中来。换言之,家长办私塾自教孩子,看上去挺美,却仅是应试教育的“陪读”,一个脱离现实语境的教育童话。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