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戴口罩不再觉得丢脸是进步

2015年12月11日 07: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杨三喜

  半个月内,北京两度遭遇重度雾霾袭击。这一次北京首次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小学停课、单双号限行等应急措施纷纷启动。很多市民都戴上了口罩,就连天安门广场上的武警也开始戴口罩执勤。

  可就在7年前,在北京戴口罩还是一件“可耻”的事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美国奥运会代表团自行车队的几名运动员在下飞机时戴上了口罩。在今天看来这本是一个寻常举动,当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网民愤怒地指责他们这是以“下三滥的馊招”侮辱中国,企图让中国丢脸。温和理性的一点评论尽管承认北京空气确实不如人意,但也认为外国运动员戴口罩有些小题大做。最后,这场“风波”以美国运动员主动向奥组委官员和中国人民道歉而收场。

  道歉之后,更有媒体评论员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姿态,宣布“美国自行车运动员抵达北京后,被北京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征服了,他们不仅摘掉了口罩,而且主动向奥运会官员和中国人民致歉。这种鲜明的反差,让谣言不攻自破了”。

  对比7年前,今天我们看待这一事件,相对要理性很多。当然,翻出这件事并不是要嘲讽或者指责谁,对空气污染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拿我们今天对雾霾的认识来衡量7年前的人们,未免有些苛求了。7年前,来华的运动员戴口罩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而在今天,就连天安门广场上的武警戴上口罩执勤,也没有谁会觉得这是在给国家丢脸。这说明,我们对雾霾,对环境的认知加深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雾霾可以引发慢性气管炎、哮喘,严重的时候还会沉入肺部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而进入其他器官。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减少户外活动,但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由于工作性质、工作不可替代等原因,却只能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之下。更有专家称:“雾霾天气下,在户外持续工作4小时,吸入的有毒有害物质相当于吸了两包半烟。”戴上口罩,加强防护,早已不是什么脸面不脸面的问题,而是与身体健康这样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天安门广场上执勤的武警,既普通也特殊,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在雾霾天里同样需要保护,只不过他们因为岗位的不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戴口罩执勤也成为了一个不小的新闻。同他们一样,不得不暴露在雾霾里工作的其他人,诸如交警、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他们的健康同样值得关注。 

  短时间内,我们还很难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改善户外工作者的健康防护状况也就特别有必要。戴口罩之外,我们还应当考虑建立一个包括发放必要的防护品、规定室外工作时间上限、必要时强制取消室外工作等在内的更完善的防护制度,最大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对户外工作者的伤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