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补贴使大学生“无偿”献血变味

2015年12月09日 14:14   来源:燕赵晚报   罗志华

  进入11月,北京开展了新一轮的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加入到“献血”主力大军。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北京十余所大学发现,各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五花八门,单就各校献血补贴的金额一项,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则仅有志愿时长录入。(12月8日《北京青年报》)

  献血需要成本,比如到献血站要交通费,误工误课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认为献血后要补充营养的人也不少。尽管献血是一种表达爱心的行为,但让献血者自己掏腰包也不好,献血的成本如果较高,更会打消献血的积极性。因此,给予献血者一定补助无可厚非,这也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学生献血自然也不应例外。

  假如补贴较丰厚,短期内献血的人势必变多,这有利于缓解特别时期的“血荒”,因此单从这方面来考虑,多补贴一点也没啥。但问题是,补贴过多,短期的效果虽然不错,长期而言,则有相反的效果甚至较大的危害。

  首先,爱心将因此而受伤。献血的目的是向社会献爱心,献血队伍当中的最大群体,也是爱心人士。然而,献血补贴过多,使献血行为看上去更像是为了那几个钱,爱心人士反倒认为献血的目的不再单纯,为了避免遭到别人的误解,他们会变得犹豫,也难免会有人认为钱玷污了其爱心,因此不愿再献血。

  其次,功利性献血也难以为继。丰厚的补贴激发出来的献血热情既然带着功利性,一旦补贴减少或者根本不存在了,其献血意愿将会锐减。学生在大学里得到较高的献血补贴,一旦步入社会,补贴就难以保证,这时候,过去丰厚的补贴反倒成了心情负累,两相对比之下,献血就会变得不情不愿。

  此外,献血只要与利益沾边,就难以把控,可能催生血液买卖等不良现象。在过去,由于献血与利益沾边,导致出现专业的献血队伍,甚至出现买卖血液等现象,进而导致取血和血液检验不规范,“艾滋村”由此产生。后来取消了有偿和义务献血,所有的献血都属于无偿,相关问题才得以控制。尽管如此,献血与利益沾边所导致的问题在当前仍时有发生,最典型的,要算“血头”通过虚假的“互助献血”来获取利益。只要补贴够多,难免有人会打补贴的“歪主意”。

  可见,献血补贴不是不能有,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合理的做法是,补贴能够抵消献血所导致的个人成本即可,给予一定的交通费、误工费,以及记录志愿服务时间、发放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但补贴不宜过多,因为超出成本的补贴就成了利润,就会让无偿献血变成有偿。因此,在确定献血补贴时,有必要对个人成本进行核算,宁可补贴不足,也不能补贴过多,宁可眼前的问题难解,也不把更大的问题留给将来。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